欢迎来到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

关于进一步放低门槛解决大学生贷款难问题的建议


2000年全面推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至今已有11年了,通过不断完善,高等院校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可无须抵押担保向四大国有银行申请贷款,每人年最高可贷6000元,财政部门贴息50%。学生在毕业后四年内还清。然而,这样一项民心工程,实际上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教育部数据表明,到2010年3月,全国已获贷款学生累计85.5万人,已发放贷款累计69.5亿元,实际获批的人数和金额均未超过申请总量的50%。何以好政策取不到好效果呢?为此,我们深入基层进行了多方位的调研,重点以广东省陆丰市龙山中学15位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为例,综合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贷款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1、仍有相当多大学生及其家长不了解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信息不灵,因贫失学。 2、贷款门槛比较高,贷款数额不大,杯水车薪,欲贷却步。在校学生贷款指标有限,有的一个系才3个名额,具有贫困生资格的大学生排队申请。办理贷款过程手续繁琐,贷款的数额有限,过去十年每人平均贷款8128.65元,远远不足以解决大学四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还有部分贫困学生因被公示、怕日后被歧视,觉得面子挂不住放弃申请。3、由于就业难或不如意,大学生毕业后还款压力大,造成事实上的违约率居高不下。贷款风险倒逼,为了避免呆账风险,银行学校,有的学校只好扣学生毕业证。而没有毕业证给学生找工作带来不便,找工作不顺利,还款必然更困难,加上还款时限又短,出现学生贷款违约,违约学生被列入银行信贷黑名单甚至在报上公布名单,导致工作更难找,如此环环相扣,恶性循环。
造成以上问题,既有学生自身不足的原因,也有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弊端的原因。归纳起来是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对大学生贷款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宣传也不到位,大学生对于贷款的认识存在误区。二是国家投入不够,银行操作程序设计不够人性化,没有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计划经济思维下的指标管理不科学。三是还款期限不尽合理,缺乏人文关怀,有点强人所难。片面考虑商业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片面考虑风险控制,忽视还款人就业困难等具体情况。客观上将大学生置于“黑名单”的阴影中,造成“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四是不排除有的学生恶意违约。
针对存在问题的成因,建议循序渐进地采取以下对策:
1、加大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氛围,使大学生都了解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打好知识基础。
2、国家加大投入,放低门槛,简化程序,保护个人隐私,属地办理,不要求财产担保,应贷尽贷。大学生凭录取通知书,网上申请,本地办理,最终达到普惠制。贷款额要足以支付全额学费和合理生活费。目前我国的GDP达到世界第二,国家有能力承受这个开支。国家实行政策性贷款,完善大学生贷款损失补偿机制,大学在读四年和毕业两年内由财政贴息,政策银行承办,低息贷款。委托有优势的银行操作,例如,农村信用联社具有网点多、熟悉农村家庭等优势,可以作为国家大学生贷款制度的主力军。
3、参照供房还贷模式,还贷期限放宽至毕业后10年以上。
4、加强管理,强化政府行为。各县级以上政府必须设立大学生助学贷款管理机构(可在人社或教育部门加挂),并按国家规定设立大学生助学贷款风险基金。明确规定由用人单位监管大学生还贷情况,大学生一就业就必须履行还贷责任,发现有隐匿不履行还款责任大学生的用人单位,对用人单位处以该大学生贷款额度双倍以上罚款。大学生自主创业者,在创业两年内可申请延缦还款,两年后不还款者视其营业情况或作出再次延缓还款处理或吊销其营业执照和相关资质处罚。确实没就业或就业后又失业者可申请贷款风险基金还贷。
总之,既要体现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又要维护社会诚信,具有可操作性。具体业务留待专业部门进一步调研。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在于大幅度加大对大学生贷款项目投入。累计十年来已发放的贷款69.5亿元相对于我国8万亿财政收入来说是小数目,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所在,即使最后有些呆账,这笔钱也值得花!(1)可使更多的国民接受高等教育,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2)贷款产生的危机感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促进就业,使其自食其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立意识和务实态度。(3)大学生办理贷款、还款过程中,按合同办事,强化信用和法律意识,树立诚信做人、自觉守法的信念,有利于为金融信用体系的建设打好基础,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广东省代表团全国人大代表李秉记在全国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上的议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