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员、广东省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院长陈英反映:
近年来,大气污染形势严重,表现为部分大城市灰霾天气日数居高不下、以臭氧浓度为表征的光化学污染初露端倪、大气污染的区域性日趋明显。尽管各地采取了大量措施,大气质量有所改善,但是严重的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依然没有显著改善。据统计,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每年出现灰霾污染的天数达100天以上,个别城市甚至超过200天。以广东省为例,2011年是近年来灰霾天数最少的一年,但是观察到灰霾天数超过100天的气象台站依然有:四会(136天)、花都(122天)、南海(101天)、开平(125天)、台山(122天)、顺德(114天)、中山(111天)、斗门(121天)、深圳(112天)。据国务院批复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2010年,我国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城市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为40微克/立方米、86微克/立方米,为欧美发达国家的2至4倍。这些情况引发了公众对大气污染,特别是细颗粒物PM2.5危害人体健康的担忧。
一、导致大气污染严重并呈现区域性的主要原因
1、由于区域内土地开发强度高企、城镇化程度高而密集,导致工业、人口的高度聚集,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远超出大气环境容量,是大气污染严重并呈现区域性的根本因素。
2、由于机动车数量急剧增加、道路拥堵致使机动车低速运行、高排放机动车数量居高不下、机动车缺乏合适的保养、车用燃料品质不高等等原因,导致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成倍增加,机动车已成为的NOx、PM2.5、VOCs排放的重要源头,加上飞机、船舶等流动污染源数量巨大并游离在监管之外,加剧了大气污染的程度和范围。
3、由于大气污染物的区域影响范围大,特别是二次污染物产生的区域影响因素程度大、范围广,加上各地政府以及相关行政部门缺乏统一的产业规划和准入门槛,大气污染防控措施、行动缺乏统一协调,使得大气污染防控效率低下、效果较差。
4、不利的天气情况在秋冬季节频现,高排放VOCs的植物大量增加,城市建筑物高度和密度大幅提升导致污染物难以扩散,是大气污染加剧的客观因素。
二、改善大气质量的对策建议
针对大气污染的现象和原因,解决日趋复杂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必须积极探索建立区域空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以达到逐步改善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
1、构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理念和机制。由于大气污染物的流动性、区域性和二次污染,必须建立以政府牵头,包括各相关地方政府、各行政部门在内的领导机构,统筹经济、社会的规划和布局,建立统一的产业、环保政策和技术要求,实施统一的行政监管措施和统一的责任考核机制。
2、要落实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挥发性有机物、细颗粒物的总量控制的要求,逐年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最终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环境容量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的问题
3、严格管控机动车污染排放,以环保达标车型目录、环保标志管理、排气检测、机动车限行、车用燃料质量等为主要内容,建立区域统一的机动车排放控制的联防联控管理机制,并将航空器、船舶、工程车辆、农用车辆的污染防治纳入大气污染防控的范围之内。
4、严格环境准入,减少大气污染物新增排放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强化节能、环保等指标约束,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现代产业体系。
5、完善和强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前置审核。严格区域内重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逐步将大气PM2.5、VOCs和O3纳入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新建项目必须明确排放总量指标的来源,实施“等量替代”或“减量替代”。
6、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控制区域煤炭消费总量。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实现清洁能源供应和消费多元化。实施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建设天然气发电等调峰电源;积极加快开发风电、太阳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强油气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一批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建设高环保标准的垃圾焚烧发电设施,结合垃圾填埋场、畜禽养殖场、废水处理设施等建设沼气利用工程。加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建设。
7、实施更严格的环境标准,深化工业污染源治理。在继续深化电厂、建材行业降氮脱硝、烟气除尘基础上,重点开展工业锅炉污染治理,通过严查高污染禁燃区内违法使用高污染燃料、集中供热等手段推进中小锅炉污染连片整治、加速高污染、高能耗工业小锅炉更新替代,强化大型工业锅炉烟气治理和在线监控建设。
8、完善区域空气质量实时监测能力,制定完善区域空气污染应急防治体系,在特殊时期采取限产、限行等措施,确保群众身体健康
9、全面开展工业VOCs排放治理,加大生活VOCs控制力度。严控区域工业新增VOCs排放,全面治理现有工业的VOCs排放。加强对炼化、印刷、家具、表面涂装、制鞋、化学原料、涂料、油墨及颜料行业的排放控制。严格限制高排放VOCs的林相改造项目。
(参政议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