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常委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吴克昌反映:
残疾学生进入普通高校,与健全学生一起参与生活,参与学习,参与合作,是未来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要创新制度,改革和完善普通高校残疾学生管理制度体系,保障残疾学生的基本权益,促进校园和谐,促进教育公平。
一、普通高校残疾学生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指导思想不明,人本理念欠缺
目前学生管理制度并没有把残疾学生这一群体纳入正常的教育秩序中,使残疾学生的管理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受教育需求被忽视。
(二)管理缺乏系统性
由于理念上的错位,导致了对于残疾学生的管理制度缺乏系统性,没有从为残疾学习提供系统服务的理念出发,系统性地制定一套包括生活、教育、康复、就业等方面的完善的管理制度。
(三)残疾学生服务体系不能满足学生需要
1、残疾学生生活保障系统不完善。一方面,生活无障碍系统配套滞后,给残疾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另一方面,生活困难残疾学生经济救助缺乏制度的保障,这给生活困难残疾学生的经济救助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残疾学生教学及支持系统没有体现差异性,不利于残疾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开发的。
3、残疾学生康复保健系统十分松散,只看到学生的“不行”而没有看到学生的“行”,没有从为学生的康复保健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学生量身订做一套适合其身体和心理保健的管理制度并付诸实践。
4、残疾学生就业服务系统缺乏针对性。先天条件处于劣势的残疾学生比健全学生更需要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如就业技巧、就业方向、就业信心的树立等方面的指导,而当前普通高校普遍采取的还是大而全的就业指导模式,这种指导模式对于残疾学生来说,虽然有一定的帮助,但还是未能真正起到就业指导在形势分析、信心培养、技巧辅导、方向指导和岗位推荐等方面的作用。
二、普通高校残疾学生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一)推动高校成立残疾学生管理服务机构。残疾学生人数就少,如果管理部门又不集中,就会变成多个部门同时管理少数的人群,结果哪个部门都不重视,最终导致残疾学生没人管的糟糕局面。其主要功能有:1、与残联实现工作对接;2、协调学校各部门贯彻落实残疾学生包括生活、学习、康复和就业等方面的事务;3、负责组织学校各个相关的老师和教辅人员进行残疾人教育及服务的培训工作。
(二)设立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保证残疾学生教育经费的资金来源。残疾人教育成本要比普通教育的成本高很多,教育经费需求相对较高,尤其是对于残疾人高等教育来说,需要大量的特殊教育仪器、设备和辅助设施等,其教育成本就更高了。为了解决残疾学生教育成本的资金来源,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财政部门设立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同时要求学校按比例加大残疾学生管理服务的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加强监督,专款专用;另一方面,通过与各种社会力量合作,如各种慈善机构、个人慈善家等,广开残疾学生教育所需的资金来源。
(三)构建生活物理空间无障碍环境。在制度的框架体系内进行建设和配套,并将其纳入校园总体规划中,切实将构建残疾学生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最少受限制”落到实处。无障碍环境范围要覆盖学生宿舍、校园道路、教学楼、图书馆、学生饭堂和体育场所。
(四)构建信息交流无障碍环境。建议通过引进信息化技术和设备,为视障和听障学生提供信息交流的中介。例如,建立无障碍网站、提供各类盲人读屏软件、文本语音转换工具、提供手语翻译、声音文本转换工具等。
(五)健全生活困难残疾学生经济救助保障制度。建议:1、学校将以上的规定写入到学生申请助学金的文件中,成立专门的残疾学生助学基金,在支助力度不能惠及每一位贫困学生的情况下,保证每一位贫困的残疾学生能够得到保障;2、建立残疾学生支助与自助相结合的制度,如规定享受助学金的残疾学生应向学校申请校园勤工助学岗位,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安排。
(六)建立残疾学生差异化教学管理制度
1、构建残疾学生差异化教学体系和模式,包括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例如:尽量避免让聋人学生跟着健全学生一起学习英语口语和训练英语听力、让肢残的学生同健全学生一起进行军事训练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增加与残疾学生就业方向相关的强化课程、心理辅导、就业辅导,安排不同的学时学习,增强学习效果。
2、为残疾学生的学习提供辅助支持。残疾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一些辅助设备、资源进行“补偿”,因此,建议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引进和开发辅助设备,使残疾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七)改革高等学校康复保健管理制度
1、改革残疾学生体育课的免考制度
(1)建立残疾学生体育运动能力评估体系,并在评估体系下进行针对性的保健和康复训练指导。同时,课堂上按照教学计划进行个别辅导,让残疾学生能够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来,并得到锻炼,使身体机能得到康复。
(2)建立残疾学生体质健康评估档案,填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免测的空白。另外,为一定数量的残疾学生配备一名康复指导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康复锻炼,并记录每一位残疾学生在学业期间的体质健康情况,作为残疾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质健康档案。
2、建立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制度
(1)建立残疾学生心理导师制。残疾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在很多时候都要比健全学生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应为一定数量的残疾学生配备一名专业的心理导师,专门负责残疾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2)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建立档案。由残疾学生的心理导师制定评估量表,定期对每一位残疾学生做一个心理健康测试和评估,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的辅导,并建立起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将有利于残疾学生对于自身心理健康状况有一个过程的了解,通过对照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找到自我调适心理状况的办法,对于以后走出校门,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八)改革就业服务管理制度
残疾学生由于残疾程度的差异以及知识结构的不同其职业能力也必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当前应用的职业能力评估体系是针对健全学生开发的,不适用于残疾学生,为了更好地引导残疾学生就业,应建立残疾学生职业能力评估体系,有针对性地残疾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评估,运用评估的结果,对残疾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和创业指导服务。
(参政议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