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平(致公党深圳市委会主委、福田区人大副主任、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认为:社康中心从1996年开始服务患者,为全市1400万人口提供了方便,覆盖面更广、工作机制更灵活、百姓看病就医更方便,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就医成本与国家的医疗支出。但如何保持既有成果,扩大社康中心的服务力度,还有一些问题可以考虑:
一、社康中心的新进医师定向培养方式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与完善。新进医师的专业水平是需要经过严格培训与考核的,而目前比较好的方式就是定向培养、委托培训,直接选取一些医学院学生在入学时即签订协议,明确双方权责,社康中心为学生提供学费、生活费,学生在毕业后到社康中心就业服务。这样既提供了就业机会,也让医学院校有的放矢、明确课程重点,更保证了社康中心医师的专业水平。但目前问题有:第一,宣传力度不足,很多学生及学校对这种培养方式并不了解;第二,报考人数有限,据了解截至目前虽已有第一批毕业生,但仍难以完成每年的招生计划;第三,社康中心医师的评级制度与专业发展尚需完善。因此建议:第一,加大招生、培训的宣传力度,让学生及社会了解这种培养方式的优势;第二,需调整政策与协议,如考虑将当前的定点培养(学生与某个社康中心签订协议)改为定向培养(学生与区社康中心签订协议),保障毕业生的双向选择权利,减少报考顾虑;第三,需要政府更多支持,如制定响应的评级制度,提供充足的专业发展空间,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社康服务。
二、强化社康中心医师的在职培训。社康中心医师在职培训建议建章立制并纳入社康中心考核范围。建议如下:第一,可规定培训进度与要求,明确列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名单,每年取得足够学分;第二,由政府和社康中心分担培训的费用并保障培训的课时,将其纳入社康中心与个人的奖励制度;第三,将培训、考核结果及社康中心医师专业资质挂到网上供患者参考与监督。
(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