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记介绍,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通常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
“县区强才是真正的强,县区强国家才根基扎实,抵抗风险能力才会强。”李秉记说,2018年中国县域经济规模为466503.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1.8%。然而,目前国内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还较为薄弱,发展状况仍不太理想,已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块“短板”。“究其原因,内因是县域经济资源短缺,经济结构层次较低,产业缺乏竞争力;外因是中心城市对县域的虹吸效应比较严重,很多资源流向了中心城市。”
李秉记表示,1996年至2002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七下晋江调研,提炼出“立足本地优势和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等6点“晋江启示”发表于2002年6月的《人民日报》上。“2019年晋江GDP总量已达到2546亿元,连续26年位居福建省县域经济首位,经济竞争力、城市投资潜力、营商环境等均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列。”李秉记说,“这充分说明了‘晋江经验’的成功。”
对此,李秉记提出四点建议:
一、立足县域优势,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化
“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产力。”李秉记表示,晋江及全国百强县之所以发展得快、发展得好,就是因为发展上有特色,并最终把特色经济做大做优做强。发展县域经济,要大力培育县域特色品牌,挖掘、培育、保护、振兴地方特色品牌是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一条重要路径;要推动特色品牌产业化,要提升现有优势特色产品工艺技术和制造水平,加快主导产业建链、补链、强链,推动产业价值链向高端迈进;要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化。进一步优化县域生产力空间布局,推动资源要素向特色产业园区集中,形成产业链集聚效应。
二、积极发挥市场作用,夯实县域经济根基
“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运营机制灵活、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优势,加强政策引导扶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李秉记认为,市场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要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起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形成公平竞争、社会包容、政策宽松的市场氛围。
“要注意的是,不能单纯热衷于新上项目,冷落原有产业。产业本身没有先进、落后之分,有市场需求,就有保留生产的价值。”李秉记说,传统产业不能丢,要低端、中端、高端结构合理、相辅相成,在产业发展上适合才是硬道理。要注重对原有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废污治理,通过招商引资、产业整合和废污集中治理,使人才、资金、技术、产品等注入原有产业,让传统产业在确保生态环境不受大的影响下焕发新活力。
三、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对县域经济的引导和服务
“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要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政务服务、金融服务等方面出实招,消除县域经济发展‘堵点’‘痛点’。”李秉记指出,壮大县域经济要加大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建议国家通过政策引导,改变全国资金过分集中于中心城市、分布极不平衡的状况,调节中心城市对县域的虹吸效应;加大对县级政府财源支持力度,建议在“十四五”规划期间,率先在欠发达地区或者是老少边穷地区,特别是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税收分配上对县级财政进行较大力度倾斜,把县域财政收入尽可能留在县里;对县域小微企业给予特殊支持。健全县域小微企业公共服务机制;加大对县域小微企业的财税政策支持;建立专门的县域小微企业融资救助体制,设立专项救助贷款资金,重点解决小微企业资金周转和员工工资问题。
四、大力发展“四小经济”(小养殖、小种植、小买卖和小作坊)
“通过政策支持,推动县域发挥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各类特色产业。”李秉记说,要做到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宜商则商、宜产则产,并运用电商交易平台,形成“人不闲,地不荒,小商品大市场”,全面拓宽县域经济增收渠道。
(转自“南方+”,记者:韩安东 柳时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