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积极推广以数字能源技术和低碳政策创新推动“一带一路”国家绿色低碳发展的建议——以光伏发电规模化发展为例
白羽,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太阳能光电光热一体化利用、绿色建筑、能源战略与低碳方向等研究
张恰恰,助理研究员、工程师,主要从事能源战略规划、太阳能高效利用等方面研究
赵黛青,能源战略与低碳发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气候变化应对策略、能源及低碳发展等方面研究
江丽霞,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与能源领域交叉战略研究
骆志刚,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低碳经济研究、碳市场、碳金融等方面研究
沈映娜,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信息计算科学与数字能源相关研究
摘要:能源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中之重,对推动我国能源行业优势产能走出去,为“带路”国家清洁能源资源有效利用提供契机,实现“带路”国家能源结构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梳理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带路”国家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技术落后、标准缺失、政策协调机制不完善、投资困难和人才短缺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从输出优势技术结合政策规划和助力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能源;光伏;绿色低碳;政策
中图分类号:TK51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2013年,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截至2022年2月6日,已有148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是中国向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攸关各国国计民生。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和生态治理的行动者,依托先进的技术实力、雄厚的产业链基础和可再生能源领域丰富的投资经验等优势,坚持把绿色低碳化作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底色,积极推广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大型风电和智慧能源系统等可再生能源资源深加工技术合作,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能源体系构建,促进沿线国家改革能源消耗比重大,单位能效低,二氧化碳排放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50%以上,发展方式粗放,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形势的能源使用现状,为推动区域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展现大国担当。
为此,本文从分析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现状着手,探讨了“一带一路”国家光伏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为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提供创新动能。
1国内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能源行业处于世界领先位置,电力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居世界第一,能源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也是我国推动“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的硬核实力。
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具有资源储备丰富、分布范围广泛、不受地域和季节限制、环保无污染、建设周期短等传统化石能源无法比拟的优势。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太阳能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地位日渐重要。
过去10年,从国家到地方对光伏产业的支持力度都不断加大,从产业规划到创新发展等方面陆续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整县光伏试点等政策法规,促使中国光伏产业迅猛发展成为主导国际市场的领先型产业,连续多年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一。
从装备规模来看,2020年,光伏发电占全国发电总量比重达3.4%,占全球发电量的3.2%,比2010年增长了约16倍;在经合组织(OECD)国家发电量所占比例提高了25倍左右,在全球可再生资源发电比例提高了30多倍(见表1)。过去10年,光伏发电量全球范围内年均增速高达38%,远超其他能源的增长速度。
从全产业链来看,光伏产业有硅料、铸锭(拉棒)、切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等六个环节。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数据表明,全球市场上我国光伏产业占有率从2010年的40%上升到2020年的近70%,这表示中国在10年之间成为了全球光伏产业链所有环节最重要的参与者。如表2所示,2020年中国在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生产规模全球占比均已超过70%,比2017年各项规模占比平均提升5%,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能够同步参与国际竞争、具有产业化领先优势的行业。
根据公开数据统计,2021年,我国光伏产业全行业实现稳步增长,相较于2020年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分别同比增长27.5%、40.6%、46.9%、46.1%。随着RCEP协议签订,我国光伏产业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021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印度、巴西、欧洲的光伏组件量分别为4GW、4.2GW、19.4GW,同比增长81%、133%、31%,涨幅显著。
英国石油集团公司发布的《2020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预计:未来30年,光伏发电开发成本持续降低,并引领可再生能源发展,预计2020-2040年间,光伏发电量将以平均每年超过10%的速率递增,到2040年将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2%。这表明中国继续引领世界光伏产业发展还有很大市场空间。
随着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光伏产业加速融合,光伏产业智能制造、智能运维、智能调度等水平逐步提升。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将数字网络技术融入光伏工程的设计和系统运维,进一步提高了光伏电站的建设质量和运营效率;中国国家碳市场的正式启动为光伏电站所产生的碳减排量变现提供了市场机会;另外,2021年上半年国家能源局首次推出光伏整县开发方案,这是降低光伏电站投资运营成本的重大政策创新。总结来说,中国从技术研发到工程应用、从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层面形成的一系列推动产业发展的有力行动,对于“一带一路”国家的能源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2“一带一路”国家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相当数量的“一带一路”国家具备优异的光照条件,处于太阳能资源分类等级的“资源丰富”以上,太阳能资源禀赋充沛,年平均辐照量约1 460~1 900kWh/m2,利用潜力巨大。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了促进可持续能源发展的政策和能源消耗占比的硬性目标,以此引导当地能源生产、消费结构由高度依赖化石燃料向依靠低碳、清洁能源的方向转变,进而促进其经济发展模式向低能耗、可持续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最终提升沿线区域及全球的可持续性发展。表3展示了东南亚11国可再生能源目标制定情况。
聚焦光伏产业发展,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研究报告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2015-2017年间累计光伏装机量从18GW提高到40.2GW,增长率高达123%(见表4),远高于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增速,占全球光伏装机总量的比重已升高至10.36%,凸显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全球光伏产业发展上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对比东南亚各国的发展目标,集中大规模开发利用太阳能,提高发电运维效率,在当下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以泰国为例,2015年,泰国能源部发布的《电力发展规划》提出,到2037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将从现在的10%增至30%。如图1所示,泰国在2015-2017年光伏装机量增长迅速,占东南亚国家装机总量的60%以上,但整体装机量仍然很低。2019年,泰国政府发布了修订后的《电力发展规划(2018-2037)》,提出在2037年前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占比提升30%的目标。据测算,要实现这一目标,泰国要新增光伏发电装机22.8GW,大规模开发利用太阳能十分紧迫。
虽然“一带一路”国家光伏发电非常迅速,但是光伏电站建设中仍面临很大挑战,主要表现在:(1)缺乏必要的技术和政策支持,国家和地区层面缺少光伏开发整体规划,集中式光伏电站规模不大、分布式光伏电站投资意愿不强烈,绿色金融推动力度缺乏,经济效益差。(2)对于大规模开发应用,还存在安全标准缺失、运维效率低下、智能化水平不足等问题。(3)光伏人才总体短缺,本土专业人才较少,低层次应用人才规模缺乏系统性教学,随着光伏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人力资源缺口会进一步增大。
3推动“一带一路”国家光伏规模化发展的建议
基于前期积累的大量研究和调研基础,为推动“带路”国家和地区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用科技合作促进民心相通,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真正落实技术和能力建设责任。从建设应用示范推广平台、完善政策指引、培养“带路”国家青年技术人才等方面推动光伏发展,具体建议如下:
3.1示范推广高效光伏电站建设和推动区域光伏产业标准制定与合作认证进程
技术创新与提质增效是保证产业持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目前,全球光伏行业已进入拼质量、拼技术、拼效益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这种形势下,向“带路”国家示范推广高效光伏电站建设,更应聚焦国内先进的数字能源技术综合解决方案的输出,如智能光伏控制器、智能光伏优化器、智能IV诊断系统、智能光伏云系统等,提升光伏电站整体运营效率和规模化效应,提高投资回报从而刺激光伏投资。
通过光伏技术在“带路”国家的推广示范,集聚产业链技术链知识产权转化形成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推动建立完善质量好、应用好、效益好的光伏产业国际化标准,以标准为引领,助推以“技术+标准+装备+建设”为特征的整体解决方案与创新合作模式在“带路”国家的示范和应用,推动“带路”国家光伏行业地方标准的制定进程,建立符合当地政策及区域性环境的标准体系,真正带动区域性光伏产业的健康有序可持续绿色发展。
与此同时,深化合作程度,探索我国与“带路”国家光伏产业标准化认证合作研究,不断满足双方光伏产业发展与对接的需求,推动区域光伏产业上下游之间的无缝对接。
实现我国从光伏技术引领到技术和标准双引领,开启中国光伏标准国际化进程,推动世界光伏产业转型升级,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资源配置中发挥中国标准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的作用,真正实现中国光伏产业在全球光伏能源标准化领域的话语权,让中国光伏制造、标准和认证走进国际市场。
3.2政策建议助力,软硬结合完善光伏发展相关政策规划
基于示范推广中存在的相关政策障碍开展调研,探索中国分布式光伏整市(县)开发模式在应用国别的使用情况。围绕技术方案选择、商业模式、利益协调、金融支持、国际合作等向当地政府提出完善光伏发展相关政策规划、支持先进光伏技术及相关辅助智能运维应用的鼓励政策,研究制造企业绿电配额、碳资产综合管理等商业模式所需要的政策,强化技术落地实施的高效性、准确性。研制具有智能运行、多业主分享利益、自动化数据采集、智能核证、实时记录的碳资产开发与管理系统。
依托国际组织,建立区域减排协调工作组,出台相关行动方案,开展自愿减排碳交易试点。鼓励中国企业输出低碳技术、低碳产品,参与“带路”国家节能减排项目,帮助“带路”国家建立自愿减排管理办法,探索并鼓励“带路”国家区域内产生的碳减排指标,在符合中国技术转移和绿色金融资助的前提下,销售给中国控排企业,完成抵消任务,同时帮助其他“带路”国家完成国家自主减排目标。
3.3提升能力建设水平,开展“一带一路”国家光伏发展能源技术与低碳政策综合培训
落实国家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的要求,推进中国光伏技术和光伏产能落地“带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中国在国际上的绿色能源话语权,做清洁能源科技创新的传播者。政府牵头带领产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加强交流合作,通过技术援助、能力建设等方式,组织智库专家、研究学者、龙头企业技术人员面向“带路”国家相关政府官员、科技人员、投资商、业主等,组织开展光伏发展能源技术与低碳政策综合培训,驱动能力提升,培养一批“带路”国家光伏开发青年人员,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发展动力。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授课、座谈和参观示范点等形式,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和双碳科技支撑,面向东南亚为前期试点展开分布式能源技术国际科技合作,促进中国绿色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转化,服务绿色“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舞台上的合作。
综上所述,从需求侧来看,推广以数字能源技术和低碳政策有助于“带路”国家光伏发电规模化发展,服务产业升级,推进国家能源结构低碳转型;从供给侧来看,“带路”国家可再生能源领域发展利用潜力巨大,尤其是作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引擎,已经成为孕育承载当地打造下一个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高地。光伏技术、数字技术、绿色低碳技术、低碳政策制定、绿色金融等多领域交叉,技术赋能、软硬结合、政策驱动,必将有效推动“带路”国家能源结构低碳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
本文发表于《中国发展》2022年第2期,因篇幅限制,注释省略。
(转自“中国发展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