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 综合信息

【聚焦两会】讲履职故事,道百姓声音——省政协第二场委员通道来啦!


2023年1月13日上午8:10,政协第十三届广东省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在珠岛会堂举行,并通过广东广播电视台、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南方+客户端、羊城派客户端、广州日报客户端等同步直播。

岳学军

图片

以水稻种植为例,1人1天最多能插1亩秧苗,而1台无人驾驶插秧机1小时就能插5亩秧苗;人工喷雾1人1天最多能喷3亩地,而1台无人机1小时就能喷200亩地;农田精准平整后能节水20%至30%、节肥5%至10%,增效30%……这就是我们华南农业大学“无人农场”的一组真实数据。在“无人农场”,耕牛退休、铁牛下田、农民进城、专家种地,农民的主要工作就是盯着田里的无人智能设备干农活,十分惬意。在这里,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智能化,农业劳作效率数十成百倍地提升,成效令人欣喜。

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要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如何更好利用科技力量推动广东农业发展,实现优质农产品增产提质,为岭南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我建议:

一是推进“三下沉”。通过政策引流,积极推进农业人才下沉、农业技术下沉、农业资金下沉。深化拓展院地企深度合作,让科研人才带着科研技术下沉到基层、下沉到农村、下沉到田间地头;推广农村科技特派员与农技服务“轻骑兵”等广东特色创新方式,实现科技人才点对点驻镇帮镇扶村,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加大“贷免扶补”“农业补贴”等优惠政策的支持力度,为农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二是实现“三联网”积极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做到农民联网、农村联网、农业联网。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动智慧农业种植,通过PC和手机APP远程实时监测农田情况,实现订单式的科技种植养殖;推动农产品云平台建设,利用直播带货、网上商城等手段,打通“粤字号”名特优农产品专属营销渠道;利用“抖音”等新媒体方式,分享农户种养殖生产过程,结合岭南特色传统文化,全年不空档宣传“粤字号”品牌村,全方位带动当地第三产业发展。

仇荣亮

图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广东在经济总量长期领先和人口数量稳定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改善幅度和质量水平持续走在全国前列。珠江三角洲PM2.5在全国三大重点区域中率先达标,全省PM2.5水平率先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和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抬头就有蓝天白云,呼吸的是新鲜空气,相信这都是大家的切身体会。未来,我省还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南粤大地青山常在、秀水长清、空气常新。为打造更高标准更高质量的“广东蓝”,

我建议:

一、完善我省空气污染治理体系。臭氧污染的防治是世界性难题,也是我省面临的污染治理难题。建议成立全省空气污染防治协调机构,加强与国家层面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衔接,加强与港澳的对接,加强省内各地市之间的沟通合作,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探索形成区域污染治理新机制新模式。

二、提升空气污染监管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完善和优化光化学监测网建设和布局,及时掌握各地市光化学活性物质减排实效。应用移动监测、传感器组网等技术手段,重点监测工业园区,及时捕捉排放热点,提高监管精准性时效性。同时,针对行业和企业特点,特别是针对数量众多的中小微企业,创新污染治理技术和管理办法,实现中小微企业发展和治污“双赢”。

三、继续加强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倾斜帮扶。在治污设备购置、人才培养和科技项目等方面,加大对粤东粤西粤北相对欠发地区的支持力度。鼓励支持欠发地区专业人员到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专项培训,提升人才专业素质,加强地区应对污染能力。

张嘉琦

图片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各大城市都在想方设法招揽人才,从“零费用”“零排队”到“自动审批”,从发放租房、安家等各类补贴到出台优惠购房政策,从免费租借办公区到高达上亿元的创新创业项目资助,世界级“人才湾区”正起步成势。根据2021年度“全球城市人才竞争力指数”,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中,有4个城市位列百强,在全球人才争夺战中发展态势强劲。为了打造湾区人才“蓄水池”,更好实现引才、用才、留才,释放湾区发展源动力,我建议:

一是建立大湾区人才创新互通机制。对标国际标准,充分发挥横琴、前海以及南沙政策优势,借鉴行业协会认证模式,统一人才资历认证标准,扩大资历认证范围,推动大湾区内人才互补共享。建议湾区内各城市轮流举办“大湾区国际人才嘉年华”,邀请国内外高校、常春藤等名校联盟参与,共同打造引才品牌。

二是设立“大湾区人才学院”和“大湾区人才网”。邀请政府人员、科技领军人物、行业专才及专家学者等担任人才学院导师,为创新型人才、港澳人才、海归华侨人才、国际人才等开设特别培训通道。同时,打造“大湾区人才网”,邀请湾区“9+2”城市的重点企业和机构,尤其是创新型企业、重点高校、科研机构成为网站合作方,大力推广大湾区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实时更新人才政策信息,实现人才配置更快速、更精准。

杨桦

图片

今年,我省将迎来首批大规模高职扩招毕业生,这意味着有一大批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根据《2022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方案》,提供创业就业服务是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毕业生迅速获取就业创业信息,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畅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途径。如何进一步优化创业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我建议:

一、整合发布就业创业信息。目前,政府各职能部门发布的就业创业信息比较分散化、碎片化,使得高校毕业生难以全面、系统地获取,也不利于其作出合理的就业规划。建议借助政务服务数据平台,建立就业创业信息发布专栏。政府各部门定期将其发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信息交由政务服务机构汇总。政务服务机构收集相关信息后,统一进行分类及发布更新。这样,高校毕业生只需登录政务服务数据平台,就能够及时、全面地获取就业创业信息。

二、精准推送、解读就业创业政策。政府相关部门积极与各高校衔接协调,建立就业创业信息收集、涉企政策分类推送、企业需求精准对接的工作机制;充分运用大数据和数字技术等手段,逐步实现向不同类型高校、不同专业毕业生精准推送相关就业创业政策信息。同时,要加大就业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配套推送相关政策解读,帮助高校毕业生准确理解政策,做好就业创业规划,使相关政策能够真正落地,发挥效用。

我相信,通过各方共同努力,一定能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黄小彪

图片

2014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要求汕头先行先试,推动海外华侨与祖国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四季更替,新城崛起。经过8年发展,华侨试验区的重要作用正持续显现。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支持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等平台建设,引导华侨华人更好发挥投资兴业、双向开放的重要作用。为高标准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以“侨”为桥助推我省高水平对外开放,我建议:

一、找准试验区功能定位。要将试验区打造成新时代海外华人华侨与祖国经济深度融合的平台、我国东南沿海改革开放的新战略平台、汕头经济特区再出发的新平台。在试验区建立健全符合广大海外华侨华人意愿和国际通行规则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同时,对应试验区内不同片区划分不同功能定位,比如,将东海岸新城、珠港新城建成华侨华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将南滨新城建成华侨生态宜居新城;将广澳港区、广澳物流园区、汕头综合保税区建成侨资临港制造中心、研发设计中心、航运物流中心;将南澳县建成海岛型的华侨生态休闲养生度假胜地、粤闽台海洋经济合作核心区等。

二、积极争取更多政策支持。争取将汕头综合保税区、广澳物流园区、广澳港区、南澳县设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实行 “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自由贸易政策,对货物贸易原则上实行“零关税”。构建试验区电子围网系统,探索跨境资本自由流入流出和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支持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积极推进投资自由便利。支持存量土地开发,在土地使用性质变更、土地开发、围海填海等方面实行特殊政策,加强对试验区重大项目用地保障。

李广丽

图片

一日三餐吃什么,已经成为我们上班族的烦恼。顿顿自己做,厨艺有限还费时费力;天天叫外卖,又怕不卫生不健康。预制菜的应运而生,为上班族带来了福音。“5分钟一道菜、8分钟做个汤”,在节约时间的同时,还能让厨房小白们体验到做“大厨”的快乐。数据显示,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逐年增长,2022年市场规模超4000亿元,预计到2026年将超过万亿元。

预制菜作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一头连着农民增收,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餐桌。广东是预制菜的策源地和产业聚集地,在全国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我省农业资源种类丰富,农产品加工能力突出,可以在预制菜赛道上持续发力,推动大湾区“菜篮子”提质升级,把预制菜做成一道推动乡村振兴的“硬菜”。我建议:

一是深挖优势资源打好特色牌。打造原料优势,立足绿色生态,建立规模化标准化优质食材生产基地,强化从土壤、肥料、水质到种养技术的全链条生产要素管理;打造品牌优势,依托粤字号农产品和“粤菜师傅”工程,挖掘整理粤菜品牌资源,开发推出丰富多样、“粤味”浓郁的农家预制菜品;打造链条优势,培育一批预制菜龙头企业,开发推广“原料基地+中央厨房+物流配送”等模式,实现生产、冷链、仓储、流通、营销全链条标准化运作。

二是打造联农带农价值共同体。构建预制菜质量安全联合监管机制,制定行业守则,统一行业标准,共同促进预制菜行业质量安全共治;创新联农带农机制,深化预制菜生产企业与本地农渔种养企业的互惠合作,探索建设预制菜直供基地、直供园区、直供村落,带动小农户联接大产业,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加快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