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对外联络 > 海外联谊

印度塔坝――风光依旧的海外客家村


印度,是世界东方一个神秘的国度,是佛教诞生地也是佛教的寂灭之地。对于我来说,是神往已久的圣地。2010年12月10日―17日,我作为侨刊的记者,从昆明登上了飞往印度东部的加尔各答的飞机,去采访那些为中国改革开放和公益事业做出了大贡献的印度华侨们。
来接机的是九十年代曾投资梅县新县城“文化城”的侨领钟雪芳女士和钟其林先生,钟先生亲自驾车送我们直接来到久仰的海外客家村――塔坝。凌晨的加城依然喧闹,但看到的建筑都很陈旧,街道也不整洁,作为西孟省的省会,感觉和乡镇差不多。
加尔各答位于印度东部的恒河三角洲,该市有人口4600多万人,名列印度第三大都会区(仅次于孟买和德里)。以印度共产党(马)为主的左翼阵线通过民主选举,已经在加尔各答所在的西孟省连续执政30年。在殖民地时期的140年间,一直是英属印度的首都。但在1947年印度开始独立以后,经历了长期的经济停滞。
小车行到在距离塔坝社区入口处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用中文、英文、印地语和孟加拉语四种文字写成的“塔坝中国城”的路标。
  进入社区,迎面而来的,是马路两旁低矮的房屋和店铺。这里街道狭窄,路面年久失修,污水横流,不时有印度工人拉着满装蓝灰色生牛皮的车子缓缓而过。我们的汽车不时停下来,钟先生兴奋地用纯正的梅县客家话向当地华侨介绍梅县来的我们,不时映入眼帘的“南京餐厅”、“信兴皮厂”、“北京饭店”等中文招牌,才使你真正意识到,这就是加尔各答塔坝“客家村”了。
  塔坝中国城表面虽然破旧,但是却蕴藏着勃勃生机。它位于加尔各答市东郊,是印度最大的华人聚居区,目前仍有三四千客家人,绝大多数从事皮革和餐饮业。社区拥有一所华文学校和一家华文小报。塔坝的总面积只有约10平方公里,皮革生产却远近闻名,皮革产量占全印度1/5强。
  过去,塔坝是一片沼泽地。1778年,一位叫杨阿钊的客家人来到塔坝,于当年6月19日获英国总督华伦哈斯丁批准定居并同意他回中国带工人,随后大批梅县客家人陆续到这里落脚生根。上世纪70年代,皮革畅销欧洲,塔坝地区的华人皮革厂遂扩大规模,从外国购买各类新式机器,制革技术由此改进,到80年代中期已达253余家。塔坝中国城皮革业鼎盛时期曾经聚居了1.2万华人,同时也给印度人创造了成千上万的就业机会。
近年来,塔坝的皮革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皮革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硫化纳等多种化工原料,它污染环境,损害人体健康。80年代中期,当地政府因塔坝划入省城市区范围,要求限期搬迁到10多公里外的新工业园区。一些小厂因无力治污、搬迁和进行再投资,只能关门歇业。除了迁厂因素外,印度人口众多,经济落后,发展受限等因素,也使很多年轻人宁愿到海外创业、求发展,也不愿在家守摊子。现在塔坝中国城登记有户籍的华人只有1500多人,工厂只剩20来家。
在塔坝,我采访了印度中华文化的摇篮――“培梅中学”。据老华侨李嘉祥先生介绍,加尔各答原有6所中文学校,60年代中印关系恶化后相继关闭,只剩“培梅”一所中文学校,50年代“培梅”的学生曾达到1000多人。如今,随着印度华人的外流,学生少了,从2010年起已停止了招生,成了一座空校,目前只能供当地华人举办婚宴以及为社团提供活动场所。
  在塔坝,我还采访了客家人办的华文报纸――《印度商报》。印度原有两份华文报刊《印度日报》和《印度商报》。因资金不足和其他原因,《印度日报》2001年已经停刊了。《印度商报》是1969年由当地华人社团“厂商理事会”出资筹办的,目前日发行量仅200多份。2005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专门向《商报》赠送了一台电脑。它主要刊登国际及中国重大新闻和当地华人婚丧嫁娶广告,已经没有能力外出采访成稿了,广告是该报资金的主要来源。在报社简陋的办公室里,发行人张国才先生说,由于各种原因,报社资金短缺,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但是还是坚持要把报纸办下去。使祖国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使中国和世界的信息得以传播和扩展,使社区的消息得以传达和知晓。
  华人的皮革业衰落后,80%以上的客家人移民加拿大等国,但仍有20%的人持有加国护照后回塔坝经营皮厂的生产,一些无污染的生产流程仍在塔坝生产,但也有一部分人转营餐饮业,目前20多家,形成了一条中华食街。我们在丙村人廖太生先生儿子开的金喜餐馆用晚餐,他听说唐山来了人,特地来见面,我问他生意情况,他说尚可,不过他的中餐已让我吃不惯,印度风味大浓了,但见就餐的有很多是印度人,也只能顺其当地口味了。
  9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取消了对华人华侨的歧视和限制性条款。近年来,中印两国高层领导人的互访,更使两国关系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在印度的华人华侨就像吃了定心丸,能静下心来过日子,安下心来谋发展了。随着中印两国经济、文化、旅游等各方面往来不断增加,印度正掀起“汉语热”,各类汉语培训班应运而生。
100多年前,客家先辈们漂洋过海来到塔坝,赤手空拳在这里谋生存,在一片荒凉的沼泽地上建起了自己的家园,自己的工厂。历史上,塔坝的客家人就对家乡建设多有捐输,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以后,塔坝的华侨为家乡捐建道路桥梁,电力设施,学校医院等社会福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塔坝,我专门拜访了原籍梅县的华侨陈兰波、钟其林、钟雪芳等侨领,他们都曾为家乡投资或捐献过上百万上千万人民币的巨资。
侨领们的家多在自己皮厂的二楼,每家皮厂均占地有4-6亩以上,一楼作工厂,二楼一半作家,余下的和三楼作仓库,每家凡成人均有一部小车,家里均请有4-6个印度工人,在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当地人。虽然他们都持的加国护照,但对塔坝充满感情,谈起塔坝的前途,仍然充满信心。如今,只要大家团结一心,转变观念,拓展思路,新的塔坝客家村仍然会风光再现。

(李国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