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服务 > 社会公益

酉阳县“十二五”规划产业发展思路


充分发挥酉阳资源优势,加强对接国内外和重庆主城的产业转移,积极壮大和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同时加快以旅游经济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林业、畜牧业、山地特色农业等绿色农业现代化发展,最终形成若干优势特色产业,使酉阳实现跨越式发展。
1.建设渝东南工业强县
按照“求差、找点、补链”的原则,以“一区四园”为载体,围绕锰、镁、建材、纺织服装、食品、林木产品、文体用品、能源、中药、机械制造等十大产业集群,积极引进工业企业落户,突出发展材料、综合轻纺、机械制造、化工四大优势产业,积极培育生物医药、绿色能源、电子信息配套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工业经济,逐渐形成“4+3”现代工业体系,建成渝东南工业强县。
打造材料产业集群。以龙江重工业园为主要载体,利用汞矿、镁矿等金属矿产以及重晶石、大理石矿和粘土等非金属矿产等资源,延长上下游产业链,加快发展壮大镁产业、硅产业、新型建材及锰加工,形成以“白云石开采―原镁冶炼―镁合金铸造―镁合金加工―镁合金笔记本外壳”的镁产业链为核心的多条材料产业链,到2015年形成60亿元产业集群,成为重庆市重要的材料产业基地。
壮大综合轻纺产业集群。以板溪轻工业园和小坝全民创业园为载体,依托丰富的农林、畜牧产品,充分利用土地、劳动力、水电气成本和多项政策优势等生产要素禀赋,抓住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和重庆主城工业结构调整的契机,把培植本地特色产业与承接外部产业转移紧密结合,积极发展以体育用品为核心的纺织服装,引进开发矿泉水、农产品等食品加工业,加快竹木产品加工业发展,到2015年形成40亿元产业集群。
构建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以龙江重工业园和板溪轻工业园为载体,依托酉阳矿山机械、破碎机械的发展基础,结合全市农用机械和汽摩产业的发展需求,积极引进各种机械制造企业,培育汽摩零部件等机械制造产业,到2015年形成30亿元产业集群。
做优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板溪轻工业园为载体,依托青蒿、白术、玄参等丰富的药材资源,主动引进国际大型制药企业,进一步提升酉阳作为“世界青蒿之都”的声誉,积极发展中成药研制及生产、中药提取制剂、生物技术制药等产业,到2015年形成20亿元产业集群。
积极培育绿色能源产业集群。以武汉凯迪生物能源和重庆光和能源等公司为龙头,加快水力、风力、页岩气和生物能源的开发力度,发展以水电、风电、生物质能发电等为核心的绿色能源产业,到2015年形成50亿元产业集群。
积极培育电子信息配套产业集群。以板溪轻工业园为载体,积极与西永微电子园笔记本电脑生产对接,培育光伏电子、光纤和LED等三条产业链,逐步建立起以电子硅材料为核心的电子基础材料产业基地,到2015年形成30亿元产业集群。
提升发展化工产业集群。以本地优厚的萤石、硫铁矿、石灰岩等矿物资源作为依托,着力发展电石、PVC、PVDC、PVDF、氟碳涂料、甲基氯硅烷、硅油等主要产品,配套发展烧碱、氢氟酸、硫酸等,着力打造化工产业链,并逐步向精细化和高端化发展。到2015年形成40亿元产业集群。
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增强服务功能和提升经济实力为核心,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坚持旅游业发展为先,积极打造中国西部养生休闲胜地。同时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推动商贸流通业提档升级,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和其他服务业。
打造中国西部养生休闲胜地。紧紧围绕生态民俗两大主题,立足“千年古镇、世外桃源、养生之地、休闲之都”的旅游形象定位,集中力量打响“两乡两地”旅游品牌。深度开发伏羲洞,创意女娲祠,做靓民俗风情街,打造金银山,尽快建成桃花源国家5A级景区和龚滩古镇5A级景区。对龙潭古镇实施保护性开发,加快龚滩古镇、后溪古镇、石泉古苗寨等古镇古寨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古镇古寨的旅游服务功能。大力推进红色景区、乌江画廊、酉水河国家湿地公园、阿蓬江国家湿地公园、青华山森林公园、巴尔盖森林公园、大坂营原始森林、菖蒲大草原等旅游景区开发,加大黑水大湖温泉、木叶合作温泉等温泉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快旅游环线公路建设,强化区域旅游合作,全方位开展旅游市场营销,包装推出一批精品旅游线路,融入大区域旅游网络。加快旅游商品开发,大力发展星级农家乐和家庭式旅馆,推动旅游与商贸共同发展。建设大型娱乐城、生态酒店、大型旅游商品集散中心和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推动旅游业提档升级。到2015年全县旅游接待能力明显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基本形成,全年接待游客人次突破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2亿元,旅游业成为全县重要产业。
建设武陵山区重要物流中心。加快渝东南现代物流园建设,建成县城日用百货和农资配送中心,大力发展渤海、板溪仓储物流中心,加快龚滩、李溪、兴隆、大溪等物流节点建设,构建运转高效、发达的物流网络平台。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发展网络物流、多式联运、区域配送等主导物流模式,培育发展仓储、包装、分拨、运输、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相关产业。
加速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以城乡商贸统筹发展为主线,加快城乡商贸体系建设。全力打造老县城主商圈和渤海、板溪、小坝三个城市副商圈,建成龙潭、麻旺、龚滩、大溪、李溪、苍岭和兴隆等7个片区商业中心,建成渝东南民俗风情街等12条特色商业街,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进工程”,不断完善县、乡(镇)、村(社区)商贸流通服务体系。建成竹木产品、农副产品、畜禽、汽车、电矿产品、农资农机具、建材、小商品、再生资源等一批区域性专业交易市场,积极培育龚滩、万木、李溪、大溪、兴隆等5个边贸市场,成为武陵山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3.积极发展绿色农业
以“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为契机,推进土地、林权改革,努力抓好现代林业、现代畜牧业、高效农业、优质中药材四大工程,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
加快林业经济发展。加快发展木竹工业原料林,推进竹木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大力发展油茶、青花椒等特色经济林和花卉苗木基地;积极发展薪炭发电林和油桐等生物质能源基地和杜仲、厚朴、黄柏、红豆杉等森林药材业。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林业要素市场建设,改革林木采伐管理,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启动生态效益补偿,开展森林保险,探索发展林业碳汇,把林业建成支撑经济发展的生态产业。
提升发展畜牧业。立足草地资源、畜禽品种资源优势,突出发展以山羊、肉牛、麻旺鸭、生猪、等为重点的现代畜牧业。以良繁体系为基础、疫病防控为保障、规模养殖和畜产品精深加工为抓手,健全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畜禽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现代畜牧业产业化和畜牧生产社会化服务等五大体系,建成武陵山区畜牧业发展高地、重庆市草食牲畜发展大县和生态畜牧业大县。
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生态环境,大力开发山地资源。加快渝东南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科技兴烟,提高烟叶质量;做大做强青蒿、白术、玄参等药材产业;加快蔬菜、魔芋、生姜、脐橙、荞麦、茶叶等特色农业的培育,加快建设能源甘薯产业原料基地。努力培育龙头企业,推广“企业带动产业,产业带动基地,基地依靠农民”的产业发展模式,带动山地特色农业高产、优质、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