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服务 > 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群英谱】马志国:立足中药专业资源 助力多地产业扶贫


马志国,2009年12月加入致公党。现为暨南大学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药学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多年来,马志国同志坚持立足本职工作,潜心研究专业技术,悉心践行教书育人,同时,开展了较多与市场结合度较高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积累了中药产业实践经验。特别是在国家提出全面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以来,作为高校教师、基层党员,马志国要为此作贡献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近年来,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中药材种植工作经验,先后在新疆昌吉州奇台县、广东韶关市南雄市水口镇篛过村、安徽六安市霍邱县宋店乡南北四村等边远、贫困地区参与指导中药材种植,以自身和团队技术优势,投身产业扶贫项目,创新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模式,帮助贫困村农业产业升级、贫困户转产增收,产业帮扶卓见成效,受到了农牧民和地方政府的广泛好评。对点帮扶的项目成为多地“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为贫困村出列、贫困户脱贫起到了短期支撑和长期引领作用。

精准扶贫,产业先行,如何在扶贫村因地制宜的建立扶贫产业,开发贫困村的造血功能?这是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马志国参与的诸多扶贫案例中,在安徽省南北四村和广东省篛过村的帮扶故事最具有代表性。


小地龙大作用——大别山区农业产业升级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

范琛是暨南大学2012届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是马志国诸多学生中的一员。他于2017年被中共中央组织部选派至安徽省霍邱县南北四村驻村任第一书记。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开展产业扶贫,解决村集体经济收入等现实问题,成为摆在范书记面前的一大难题。为此,他专门请教了恩师马志国教授。

在初步了解了村里情况后,马志国自掏腰包第一次来到南北四村,眼前的一幕让他惊讶:该村耕地土质板结,旱涝灾害频发,全村1.2万亩耕地全部种植水稻,每亩收益不足千元。马志国随后又多次到南北四村进行实地采样和资源调查,最终大胆提出以药用蚯蚓(地龙)为主的立体化种养产业模式。

马志国(右)在南北四村示范基地采样

在贫困村开展创新项目谈何容易?村干部的质疑、老百姓的观望,都使得项目可否顺利开展成为未知数。马志国没有气馁,在他的积极协调和带领下,村委会主要成员到上海崇明岛参观学习现代农业管理模式和经验,解放思想,谋定方向。他还主动联系海军军医大学、上海康桥药业,解决了地龙种苗引种、养殖技术、药材收购等问题,给技术、包销路,为贫困村发展创新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基础保障。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8月占地50亩的“地龙立体种养生态产业链”示范基地终于在南北四村建成落地。该项目基于道地药材沪地龙养殖加工,结合芋头、蔬菜、水稻等有机农作物种植,配以小龙虾等水产养殖的有机绿色创新种养系统,旨在通过农业产业升级和三产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创新开拓产业扶贫模式,并针对贫困户开展技能培训,带领贫困户在基地从事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全村14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80%以上实现了“免费学技术,劳动促增收”。该示范基地亩产值当年超5000元大关,带动村集体经济8.6万余元。2019年产量稳定后亩产超1万元,并创新推出电商扶贫“土地认领”活动,创收26万余元,农产品供不应求,带动村集体经济突破10万余元。

项目实施过程中,马志国常常吃住在村,开展讲座培训,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户种植技术。最终,该项目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扶贫项目,被安徽省新闻联播、六安市新闻联播等多个媒体报道。项目在当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南北四村的脱贫出列做出了直接贡献。谈到接下来村里的乡村振兴工作,马志国说:“地龙立体种养生态产业链”需要在引入社会资源、扩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等方面做更多的尝试探索,为南北四村乡村振兴发展继续发挥作用。”

为了感谢马志国在南北四村产业扶贫方面所做的贡献,村委会颁发了“荣誉村民”证书,欢迎他随时回村里继续指导乡村振兴事业。

马志国在为贫困户进行种植技术培训


订单式帮扶——粤北中药产业链贯通助农增产增收

广东南雄篛过村为马志国所在的暨南大学对口帮扶村。结合篛过村的实际情况,发展中草药种植具备一定的可行性,2017年下半年马志国所在的暨南大学药学院组建了专家团队,承担该扶贫项目的落地工作。他积极加入到了工作组,随工作组多次到篛过村进行实地调研,并与村委会负责人商讨了种苗采购、种植技术等问题。利用与中药生产企业多年科研项目合作建立起的联系,他积极联系广西梧州制药有限公司,寻求解决急需的两面针、地胆草、广金钱草等种子种苗和种植技术。对于种植户最关心的未来药材销路的问题,2018年2月在与梧州制药、村镇负责人共同商讨确定了具体合作细节后,马志国提出“公司+贫困户+农户合作社”的产业模式,既保障了贫困户的生产效益,又可为公司供应原料,也解决了种子种苗、种植技术和销售等一系列难题,悬在贫困户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大家的努力都没有白费:2018年春试种的60亩两面针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扩大种植了丹参、百部等中药材,目前全村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00余亩;每年稳定吸纳50多名贫困村民在基地务工;中药材平均预期产值将达6000元/亩/年;篛过村中药材产业前景喜人。篛过村于已于2020年底成功脱贫摘帽。

马志国说:“他将积极参加今后的乡村振兴工作,在药材的产地加工技术改进、质量评价、新品种筛选等方面继续发力,为做强做大篛过村的中草药产业贡献新的力量”。

 

(供稿:暨南大学基层委 彭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