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茂名市委会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社会服务的新形式,根据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需要,自2002年开展了“侨心助学”活动以来,共募集捐款25万多元,资助茂名地区贫困学生197人/次、贵州毕节8名贫困学生,参与援助四川地震灾区3所小学完善学习软环境、帮扶广东乳源县红云中学冰雪灾后重建,发挥了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服务社会、促进和谐的作用,树立了致力为公的良好社会形象。
1、领导高度重视,“侨心助学”身体力行
2002年,时任市委筹委会领导班子经过广泛调研发现,不少在校学生因家庭困难等原因面临着失学的危险,倡议发起了“侨心助学”活动,目的是集众人之力为有需要的贫困学生雪中送炭、排忧解难,帮助他们接受教育顺利完成学业,培养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市委会在制订了详细方案后,发出《关于开展致公党“侨心助学”活动的通知》,号召全体党员踊跃参与。领导班子首先带头捐款,做出表率,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十年来,市委会主委每年捐款1000元,副主委500元,支部主委不少于300元,支委不少于200元。班子成员每年至少带队参加一次“侨心助学”座谈会、发放仪式或学生家访等具体活动,以促进“侨心助学”工作的开展。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并身体力行带头参与,“侨心助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并坚持了十年。
2、党员踊跃参与,“侨心助学”凝聚人心
“侨心助学”活动是一项借助党力、服务于民的民心工程,离不开全体党员和各界热心人士的广泛参与。在市委会领导的带头影响下,党员骨干积极响应,其中温家珑每年捐款至少10000元,杨秋每年捐款2000元,周卓巨每年1000元。其他党员每年至少100元,形成了人人参与、自觉捐款的良好氛围。党员把“侨心助学”捐款当作是党员的义务,就如同缴纳党费一样自觉、主动。李小乔、周娥、王喜华等支部负责人则十年如一日,不仅带头捐款,还带领党员认真做好支部对口单位“侨心助学”的具体工作,从筛选资助对象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等等。一些党员发展对象和海外朋友也纷纷捐款参与“侨心助学”活动,缅甸洪门人士许晋福、新加坡商人李国祥、马来西亚华人苏福明分别捐款1000元。“侨心助学”活动在造福桑梓的同时,也是一节现实、生动的教育课,增强了党员的组织观念,提高了我党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
3、各界积极配合,“侨心助学”深入开展
“侨心助学”活动得到了中共党委及统战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有关领导更是经常参加“侨心助学”座谈会,对“侨心助学”工作给予具体指导。“侨心助学”也得到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如学校学生处提供了翔实的学生资料及其家庭情况,教师认真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受助学生每学期均会以书面形式作汇报总结,使得我们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业和思想情况。广石化学院支部通过建立QQ群,让支部党员和受助学生之间实现实时互动交流,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茂名职院支部通过“一对一”结对帮扶等措施,随时了解和关心帮扶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动态,给予及时、适当的指引和帮助。茂南区支部每学期均组织党员深入贫困学生家中慰问,了解家庭生活和学习情况。“侨心助学”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提供物质上的帮助,而是在思想上给予引导、在学习上给予指导、在生活上给予帮助三方面并进,更加注重资助的成效,努力让受助学生健康成长,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4、十年奉献爱心,“侨心助学”成果丰硕
2009年,市委会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侨心助学”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侨心助学”的具体要求,完善相关制度,促进了“侨心助学”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十年来,“侨心助学”资助范围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入民心。其中资助茂名地区贫困学生197人/次,包括广石化学院93人/次,茂名职院52人/次,信宜华侨中学24人/次,茂南区20人/次,高州市8人/次;参与致公党中央“一对一”结对帮扶送温暖活动,资助贵州毕节8名贫困学生;参与致公党中央和省委会举办的“致公爱心鼓号队”捐赠活动,捐款1万元资助四川地震灾区三所小学建设图书馆、购买图书文化用品,完善灾区学生学习的软环境;通过省委会捐款3000元,对口帮扶乳源县红云中学,用于冰雪灾后重建修缮。受助学生当中,41人已经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14人考上了大学,继续深造。2010年,受助学生广石化学院音乐06-2班吴春丹同学考上了华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一些学生毕业后,给市委会寄来了鲜红的锦旗和感谢信,表示要努力工作,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回报社会。
2011年,市委会编辑《侨心助学10周年专刊》,宣传展示“侨心助学”的活动成果,并举办“侨心助学”10周年总结表彰会,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一批,认真总结经验,研究新形势下“侨心助学”工作的新思路。“侨心助学”为社会、为群众提供了服务和帮助,成为市委会社会服务工作的一个品牌,也是与社会和群众的沟通交流平台,宣传了统一战线,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深受社会各界好评。
(茂致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