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服务 > 支边扶贫

安居农场歌盛世 乐业阳春颂党恩――汪洋批示督办的提案撰写委员孙国萍视察阳春侨居侧记


“托共产党的福,我们都住进了新楼房”阳春市马水三丰华侨农场老场长谢汝何紧紧地握住前来视察侨居的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孙国萍副主委的手,深有感触地说。这是怎么回事?事情得从头说起。
  原来,阳春市属有两个华侨农场:留垌华侨林场和马兰华侨农场,马兰华侨农场下属有三个分场:马兰分场、十二排分场和三丰分场。它们分别是阳春市政府于1959、1965年为了安排归国华侨(解放前后回国)先后批准成立的华侨场,即政府安排他们的口粮,实行集中发展生产,自食其力,支援国家建设。但是,由于体制等原因,很多惠农惠侨相关政策无法落实,归侨侨眷生产生活处于相当困难的状态,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一直未有得到妥善的解决。
  2008年4月,致公党省委联合调研组在副主委孙国萍的带领下,来到了阳春市马兰华侨农场和留垌华侨林场开展实地调研,了解当地侨胞的生活实况。当了解到当地侨胞侨眷处在“住房难、行路难、读书难、饮水难、看病难”的极其困难局面时,孙国萍大姐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她要求致公党阳春市支部和致公党阳江市委会通过参政议政的正常渠道,以提案的形式向“两会”逐级反映情况。2008年阳江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上,致公党阳江市委会作了题为“落实《归侨侨眷保护法》,维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的大会发言并提交相关提案,不仅得到致公党省委会的高度重视,更成为阳江市当年的一号议案。随后,提案被孙大姐重新整理后送到了中共广东省委,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关注。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亲自批示,要求督办提案的落实。从此,各级政府的有关单位和部门开始了对三丰等华侨农场历史遗留的问题进行了跟踪和处理。
  2011年4月,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孙国萍大姐又一次来到三丰、马兰和十二排华侨农场。此时,几个华侨农场都已经打好了深水井,建好了高高的水塔,自来水引进了侨胞的家中,侨胞子弟的读书问题也得到了妥善的解决――“饮水难、读书难”从此没有问题了。
两年之后的今天,当孙大姐再一次来到上述几个华侨农场时,华侨农场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可不,得知孙大姐一行来三丰华侨分场等地视察的消息,老场长谢汝何激动得几个晚上几乎都睡不着觉,孙大姐驱车到来的当天,他领着村委会的所有人员走到村前的牌坊门楼处等候恩人的来到。当孙大姐问到侨胞瓦屋危房的改造情况时,老场长激动得热泪盈眶,紧紧握住了孙大姐温暖的双手。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跟着老场长,我们一边走一边观察一边听介绍:昔日的泥泞小路已经改造成眼前宽敞的硬底化水泥路,村前还建起了高高的门楼牌坊;走进村子里,只见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井然有序,鳞次栉比;高压电线拉到了村庄,几十万元援助投资的变压器,不仅解决了过去因电压低看不了电视的落后状态,不少侨胞家里如今还购买了电冰箱、洗衣机、大彩电,有的甚至还装上了空调;农场里,种蚕桑的、种火龙果的、还种起了城里人喜欢的风景树;村子里养猪的、养鸡的、还有养蜜蜂的……农场集体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不仅建起了办公大楼,还建起了党员活动室,与时俱进地使用上了电脑,建起了篮球场等等等等,侨胞侨眷的卫生医疗得到了保障。如今的三丰华侨农场已经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基地。据了解,现在马兰华侨农场的22户已有21户78人建起了新楼房(另一户在建中)。三丰华侨农场的41户143人全部搬进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0平方米以上的楼房新居。昔日这几个华侨农场“住房难、行路难、读书难、饮水难、看病难”的历史遗留问题终于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视察完三丰、马兰、十二排如今面貌焕然一新的华侨农场,孙国萍副主委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她风趣地对陪她一同前来视察的致公党阳江市委会主委李子荣说:“待到华侨场种的火龙果成熟时,我们还要前来品尝丰收果哟”大家会意地点了点头,然后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华侨农场。
   
    (黄万里、郑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