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关于利用“互联网+医疗”模式 为海外华侨华人提供医疗健康服务的提案》获得全国政协2019年度好提案


日前,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公布了2019年度(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好提案。 在入选的55件好提案中,有11件是民主党派中央提案。其中致公党中央《关于利用“互联网+医疗”模式 为海外华侨华人提供医疗健康服务的提案》榜上有名。

提案主要建议:一、系统谋划,医疗服务惠及海外华侨华人;二、创新服务,设立定点医疗机构提供海外服务;三、多方合作,完善医疗服务网络。四、强化管理合作,谨防跨国医疗纠纷。

这份由广东省委会执笔的提案有什么特别之处?它是怎么产生的?

一份备受关注的提案

2019年2月21日,致公党中央全国两会新闻通气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吕彩霞专门提到,“我了解到,致公党员普遍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选择,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致公党具有侨海优势,希望可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据我了解,致公党中央今年向全国政协提交的提案中,更多体现出了侨海特色。比如,利用‘互联网+医疗’模式,为华侨华人及海外学子提供远程诊疗、健康咨询等医疗健康服务,提升我国的医疗服务水平……”

2020年1月开始,每个人都和战“疫”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新冠疫情爆发并迅速蔓延全球。在许多国家新冠肺炎诊治面临着巨大压力的情况下,部分海外华人华侨为了躲避疫情,或在当地就医困难,纷纷踏上了回国的航班。这不仅增加了旅途感染的风险,也给中国带来输入性病例的防控压力。数字健康平台“微医(Wedoctor)”联合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推出“微医全球抗疫平台中英文版”平台,为海外华人华侨提供新冠肺炎的问诊渠道,帮助他们疏解心理恐慌和忧虑,动员来自国内三甲医院呼吸内科、感染科、全科等科室6667名专家参与国际救援,为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提供防疫知识科普、线上问诊、心理咨询等服务,汇聚国内医疗资源,向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推出新冠肺炎线上免费咨询服务。

从“医疗惠侨”走进南非说起

这份提案为何如此精准关注到海外华侨华人的健康问题?要从致公党中央文化委委员、广东省委会文体委主任、广东侨界人文学会秘书长任海鹰参加的几次“医疗惠侨”说起。

2015年12月11日,南非约翰内斯堡当地时间晚上7点,由中国广东侨界人文学会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又名广州华侨医院)组成的一行8人的中国医疗义诊团,在经历了空中前前后后18个小时的飞行和近10个小时的候机、中转后,从中国抵达南非。“医疗惠侨”是广东侨界人文学会与广州华侨医院战略合作的重头项目。该项目的第一站选择了在2014年于马来西亚吉隆坡、新山等地举行。中国医生专业而精湛的医学讲座和一对一的义诊咨询活动受到当地华人的欢迎,并获得了很大的社会反响,被马来西亚当地媒体称之为“一场破冰之旅”。“医疗惠侨”第二站选择了南非。任海鹰代表人文学会在几位南非著名侨领、相关社团、当地相关侨团的协助支持下,全程组织协调。
第一个看诊的梁阿姨说自己前几天在微信上看到相关通知,知道中国医生要过来义诊,今天一早就出门了。“我还是比较相信我们中国的医生,起码说的都是中国话啊。”她笑着说。刚穿上工作白大褂的医生,开始给她测量血压。一天的忙碌就这样开始了。

门外等候会诊的赵阿姨在众人中比较突出,高高个子,有点黝黑的皮肤,说话声音洪亮。“我今年五十多岁了。”她说。一头黑发掺着几缕银发。趁着排队的时间,她跟记者说起了自己的中国故事:“我爸爸是湖南人,妈妈是广东韶关人。我是出生在湖南,广东长大,后来文革时候,当知青上山下乡,直接跑到新疆去了。”在中国各地,她见识了每一方水土的中国人,对每个地方的人的文化习俗都了解不少。上世纪90年代,她随家人来到南非。见证了南非华人老侨与新侨的发展与交替。“在南非,华人看病不方便。公立医院太多人,服务又跟不上,而私人医院费用贵。当地医疗保险太贵,很多华人都买不起。”所以听到中国医生来义诊,她一早就计划好了路线,从另一个地区赶过来。“我可逮到你了。”她笑说。也许,她要“逮”的,就是那一份中国人同胞之间的情意,那共通的一点精气神。

穿着正装的严先生,让人一眼就看出是个生意人。他拿着一个大大的牛皮纸袋,“这是我之前照的一个ct,打算拿来给中国医生看看。”他说。严先生是福建人,今年47岁。上世纪90年代,他随朋友来南非旅游,发现当地的投资条件还不错,福建人特有的经济头脑让他考虑再三后决定来南非闯一闯。“那时候签证要比现在容易,贸易市场也发展得挺好。”他说。在南非做服装生意,转眼10多年了。“说实话,近一两年在南非,生意不好做。可能市场饱满,我们面临着转型的问题。”

一边是生意发展不如意,另一边,自己的身体也出现了一点问题。半年前,他的胸口因为一次偶然的拉伤,从此落下病根。老是觉得气闷,胸痛。在私人诊所、私立医院、公立医院都看过了,但开的药服了都不见效。他坦承自己在南非并没有买医疗保险:“每个月三千、五千的医疗保险,太贵,我只能在国内买。今天我来给中国医生看看,可能,下一步我就只能回中国去看病了。”说起自己的南非打拼故事,他有点茫然:“没办法,小病小痛在这边还可以应付,但大多数华人和我一样,有了什么大病,只能买一张机票回国去。”

回去?不回去?任海鹰敏锐地发现了这个远在异国他乡的华侨华人们共同的难题。

写一份提案为更多华侨华人服务

2017年底,省委会文体委召开会议,商讨拟提交的课题。会上,省委会副主委、文体委分管领导李台然提出,委员们要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对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结合自身工作建言献策,多调研多出成果。在李台然的启发下,任海鹰马上提出了她在参加“医疗惠侨”的过程中的所见所感。一石激起千层浪,致公党员大多具有侨海背景,与广大华侨华人“心连心”,为了解决华侨华人们面临的难题,省委会文体委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大家一致认为,走出国门的“医疗惠侨”义诊服务效果显著。“医疗惠侨”走进马来西亚、南非,开展义诊和医疗服务,是一种新思路和尝试,深受当地华人华侨喜爱。但是能接受义诊队服务的毕竟是少数,且单次义诊时间短、费用高。中国公民按照在国外居住时间长短,大致可分为华侨、留学生、政府部门驻外工作人员、中国企业驻外技术工人、游客等群体,异国就医普遍存在语言、文化、经济上的困难,小病尚可靠一己之力应付,但稍复杂的病症就会让人无所适从。

“写一份提案为更多华侨华人服务!”委员们如是说。“建立一个有效的医患沟通渠道,让海外华侨华人得到初步诊治。建议建设针对海外华人华侨用户群的互联网医院,通过线上诊疗平台方便华人华侨就诊吧?”委员们提议。

说干就干!

为了了解问题的共性,委员们通过调研和线上问卷发现,华侨华人普遍存在就医难。有些国家医疗保险对华侨过于严苛;有些国家大幅收紧了移民的医疗福利政策;私立医院收费高昂,就医缺乏针对华人的专科医生,治疗费用高;华人华侨在当地就医普遍面临语言隔阂,对病症说不清。另外,还存在体质及文化区别。

委员们还找到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从事医疗大数据方面工作的党员李哲青寻求可行的解决办法。李哲青建议在专门频道或者针对性产品上,需让华人华侨拥有在异地可以畅通就诊的通道。这包括:尽快制定在当地的治疗方案,当地的医院地址、药品介绍(中英文或者当地语言的翻译)等,并为后续可能的回国诊疗做好铺垫;提供养生保健和自检自救相关信息;引进具有医学背景的英语服务人才等。

这份由省委会文体委委员群策群力的省委会宣传处干部、文体委秘书周涵执笔的《关于利用“互联网+医疗”模式 为海外华侨华人提供医疗健康服务的提案》完成,被评为“致公党广东省委会2018年度参政议政优秀成果”,并由省委会提交致公党中央,作为全国两会的提案素材。

素材提交到致公党中央后,参政议政部、文化委对提案提出了更为具体的修改方案。不仅提出了市场细分的概念,还为提案增加了更为具体的操作方案。华侨华人有6200万,分布在世界19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68%在东南亚,11%分布在拉丁美洲,10%在北美洲,4%在欧洲,2%在大洋洲,1%在非洲,还有4%在亚洲其他地区,也就是说有4000万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家一致认为,若在专门频道或者针对性产品上,按照国家和地区进行内容细分,能针对不同类型国家不同情况选择服务的菜单,做到个性化服务华侨华人,必能凝聚人心。

最终,几易其稿的提案选送全国两会,获得广泛关注。

一直以来,侨海特色的中国致公党,始终坚持自身优势,发挥独特作用。致公党中央和广东省委会多年来重点关注海外华侨华人的需求,提交了多份关于海外华侨华人的提案。一滴水汇入大海就成波涛澎湃,只要你愿意,整个大海就是你的,因为你已和整个大海融合在一起,这就是融入的力量。

(供稿:省委会宣传处 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