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第四届粤港澳对接“一带一路”建设论坛建言资政分论坛举行


7月9日下午,第四届粤港澳对接“一带一路”建设论坛建言资政分论坛在东莞举行。省委会副主委黄小彪、李名扬、乔羽,省委会常委陈瑾等出席分论坛,东莞市委会副主委吴国鹏主持分论坛。

建言资政分论坛现场

本届粤港澳对接“一带一路”建设论坛以“汇聚侨力,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为主题,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建设、湾区创新型城市发展和区域竞争力、后疫情时代的科技战略等问题。我省致公党员围绕论坛主题,针对我省在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挑战,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参政议政成果。分论坛上,部分课题成果执笔人就调查研究成果作了发言。

深圳南山区财政局财政监督与绩效评价科科长杨锐,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法律与行政学院教师李梦伟,省委会社法委副主任、广东经纶君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治国,致公党中央理论与学习委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副教授周豫,省委会经济委委员、佛山市建设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发展部部长林在进,省委会环保委委员、广东省节能中心项目和推广部部长张磊,汕头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庄晓等7位党员专家在分论坛上发言。专家们围绕汇聚侨力、科技创新、绿色湾区等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全省各地方组织、专委会的代表,论坛投稿作者,以及东莞市委会骨干党员等参加了分论坛。

 

杨锐:依托侨界创新资源,实现创业与创新的高效联动

 

杨锐认为,创新与创业不可分割,但在实践中,两者往往出现脱节。借鉴海外华侨华人的创业精神、创业经历和创业成果,发掘利用侨界创新资源的潜能与优势,能有效促进创新与创业的高效联动。她在发言中分析了创业与创新联动性不足的问题,介绍了侨界创新资源的优势,并建议依托侨界人才、基础研究、管理和商贸网络等资源优势,实现创业与创新高效联动建议。

 

李梦伟:汇聚侨胞强大力量,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李梦伟认为,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给我省华侨华人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她分析了我省侨胞特征,总结了我省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建议汇聚华侨华人资本、人才和人文方面的优势,推动我省科技创新事业发展。

 

李治国:关于支持我省企业出海设立科技创新“外脑”研发机构的建议

   

 李治国认为,全球企业有形成技术研究开发的融合集成国际化趋势,我国企业应通过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获取海外技术资源、学习先进前沿技术。他介绍了我省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的情况,分析了海外研发平台发展的困难,并建议在出海研发指引、海外创新资金、协调机制等方面出台措施,支持海外研发平台建设,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

 

周豫:大力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健全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

 

周豫认为,科技企业的创新项目是资本密集型活动,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我国科技创新的大发展,迫切需要金融市场提供更多直接融资支持。他介绍了我国直接融资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增加直接融资对完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的必要性,建议通过吸引境外资金入市投资、促进储蓄资金转化投资、全面推行股票注册制度、推动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助力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等方式拓展直接融资渠道。

 

林在进:统筹粤港澳产业发展协同平台建设,促进大湾区经济一体化

    

林在进认为,自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以来,大湾区11城市的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但大湾区各城市间的竞争现象也极为激烈,需要采取措施,提升区域产业协同水平。他分析了大湾区在产业协同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建议在成立投融资平台、互设“经济飞地”、政策协同等方面发力,促进大湾区经济一体化。

 

张磊: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基建“能效普惠”

 

张磊认为,提升涉及国计民生、基础设施领域的能效,将为社会经济主体提供了一种赋予价值、降低资源代价的激励机制,目前我省能源、交通、信息领域基础设施在高效高质量发展要求中面临诸多挑战,亟需以能效提升手段来普惠湾区民众。他介绍了能效普惠的意义,分析了我省在能源、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领域高能耗问题,最后建议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争取资源支持、打造绿色普惠示范,推进大湾区“能效普惠”。

 

庄晓:加快绿色新型电力体系建设  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双循环格局

 

庄晓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既面临着资源能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完成国家提出“双碳”目标任务繁重等挑战,但也孕育着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供给体系,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等先机。她分析了我省电力供需、电网建设等情况及问题,并建议从供应端、需求端、交易环节、电网建设以及科技创新等环节发力,加快构建新型电力体系。

 

(供稿:省委会参政议政处 徐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