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宣传工作

致公党人李维纲与广州解放的故事


致公党广州市委会侨海基层委 童明

  图片

李维纲(1910-1988) (致公党广州市委会供图)
  李维纲,家名李逢欣,学名公仪,笔名梅子、黎明。1910年6月3日出生于广东省梅县丙村(现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后来侨居新加坡,成为马华新文学的早期著名作家,以文笔犀利著称。他的作品多号召华侨团结起来向黑暗势力作斗争,在华侨中引起强烈反响。1948年,李维纲在香港加入致公党,任致公党港九总支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增城县石滩区副区长、增城县法院副院长、广州市农林水利局副局长,广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第六、七届主席,致公党广州市第五、六届委员会主委、第七届名誉主委,广州市第六届政协副主席,致公党广东省第四、五届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归侨作家联谊会理事,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本文尝试还原他加入致公党后,回国参加革命和迎接广州解放的那段革命岁月,特与大家分享。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华南解放在即,李维纲决心回国参加游击斗争,经组织联络,他乔装为省亲华侨,从香港转惠州参加东江游击队,不料途中被国民党当局拘留,幸亏他在惠州的妹妹保释后方得脱险,李维纲也只能返回香港。后来经过第二次联系,李维纲终于在几经周折后到达了惠州博罗山区游击根据地,在这里,他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并被派往刚刚成立不久的直属先遣总队。为表心意志刚强革命到底,报效祖国永不变心,他改名李志刚,开始了他在禺北一带的革命历程。

  图片

20世纪40年代以海珠广场为中心的珠江两岸。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直属先遣总队成立于1949年4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 (简称“东三支”) 二团副团长朱骥和副政委崔楷权带领的部队改编而成。先遣总队虽名为总队,实际上人数只有一百来人,主要在广州郊区禺北帽峰山、增西油麻山、从 (化) 南水山一带活动,以帽峰山为中心向西南广州市郊平原扩展,从而牵制国民党军队对山区的“清剿”,配合大军南下解放广州做准备。

  图片

  1949 年 1 月,致公党广东省、驻香港总支部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闽粤赣、桂滇黔三边纵队的成立发去贺电。随后,不少致公党员或所联系的侨胞参加了边纵队,以实际行动投入解放华南的战斗中。(致公党广东省委会档案室供图)

  李维纲在先遣总队的职务是民运工作队长,他带领傅德贞、王章、吴凡、刘佇、刘行、江日通、叶镜等队员在凤凰、共和一带山区,以竹山窿、旺村、虎窿、高禾场等老区为据点,积极开辟山贝、埔心、冯迳下、何棠下等新区工作,发动教育群众,组织农会,发展民兵组织,推销维持军费的“南方债券”。
  1949年7月20日,先遣总队在迳下村(今黄埔区九佛镇竹山乡迳下村)冯氏祠堂召开总队以及增西地下党主要领导骨干会议,被国民党第 154 师380团和广州四县联防大队上千人包围偷袭。先遣总队寡不敌众,总队长朱骥、政委崔楷权当场牺牲,大队长陈光照与敌同归于尽,大队长钟沛等被捕后遭杀害。李维纲在村民的帮助下,幸运逃脱到增城花生肚附近与其他战友会合。这次战斗被称为广州“七·二一”事件。


  图片


位于黄埔区迳下村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摄影 康腾文)

  “七·二一”事件的发生,对先遣总队是一次很沉重的打击,相当一部分人主张把部队撤出禺北地区以保存实力。李维纲等为代表的一部分同志则认为解放军目前已经经过湖南到达粤北,国民党的统治已经濒临瓦解,而先遣总队之前的工作在禺北地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奠定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只要吸取教训,提高警惕,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先遣总队是能够在原地坚持斗争,迎接广州解放的。在李维纲他们的耐心说服下,大家就继续坚持留在禺北斗争达成了一致。随后李维纲赶往东三支司令部报告先遣总队情况,司令部同意了李维纲等人提出的建议,并强调部队坚持在广州外围斗争的重大意义。同时决定取消先遣总队番号,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第六团禺北办事处,任命许明为主任,孔德楠、李维纲(李志刚)为副主任。孔、李二人负责开展禺北太和、嘉禾、同升、兴仁、北兴、蚌湖、鸦湖、石井、仁风、同文、江莲、同高、和风、佛岭、均和等 15 个乡的工作,任务是:坚持下去、发展下去、组织群众、分化敌人、了解敌情、夹攻残敌,迎接南下大军。
  为了解决办事处的经费、物资以及人员补充上的困难,李维纲通过致公党党员李松庵(新中国成立前任报社记者、编辑、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致公党中央委员,致公党广东省委常委和宣传处处长等职)的帮助,为禺北办事处的同志了解广州的敌情、筹募部队经费、采购了急需物资等工作提供了积极帮助。李维纲还写信给致公党香港总部,取得了他们的资助。李维纲借助各种渠道结识吸收了一些民主进步人士加入革命队伍。通过李维纲和办事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部队的战斗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增强。
  禺北办事处是革命新政权,做起事来也是充满了干劲。从禺北办事处成立到广州解放前的这两个月时间中,禺北办事处在帽峰山区先后开辟了沙罗潭、许屋、赖屋、高屋、头破石屋、桔洞等村庄为新发展区,并延伸到太和墟以南的一些村庄。向西发展了蚌湖、鸦湖、良田、江村、高塘、石井、稔岗等村为新据点或联络站。在龙归、南村、北村、江屋、李屋、大等村建立了联络交通站,禺北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起来。
  九月中旬,为配合南下大军夹击残敌,直捣广州,东三支向禺北办事处下达了新的任务:立即动员起来,迅速扩大组织力量,有步骤有计划地做好以下工作:(1)积极又稳妥地策反国民党地方团队,争取他们反戈一击,最低限度也要保持中立,并扩大民兵力量;(2)探清沿途公路、铁路与航空线的敌军据点和力量部署,并了解敌军的调遣情况;(3)尽可能探取广州市内敌人的主要机关、军营和仓库的具体情况;(4)组织民众,为解放广州的战斗做好支前的准备工作。
  任务下达后,禺北办事处立即决定通过宣讲形势,劝说投降等方式开展工作。孔德楠、李维纲赶赴太和、龙归、鸦湖、蚌湖、江村、高塘、人和、石井、鸦岗等乡,直接会晤当地的乡长和自卫队长,公开表明自己的身份,向他们说明当前情势,要求国民党各乡政府倒戈反正,或保持中立,不得妨碍和破坏人民武装所进行的一切行动。10 月10日,李维纲、孔德楠等收编了太和、龙归、鸦湖、蚌湖、江村、高塘、人和、石井、鸦岗等乡国民党地方团队8个大队、16 个中队,将他们改编为后备民兵队,震动禺北17个乡政权,受到东三支领导传令嘉奖。同时,又接收了龙归、嘉禾、江村、高塘等国民党乡土政权。10月12日,禺北办事处策动在禺南沙湾的番禺县民众自卫总队第五大队副队长黄锦星率领该队15人携带11枝长短枪械和轻机枪两挺武装起义到禺北帽峰山向禺北办事处投诚。10月13日起李维纲带队到各乡接收政权;10月14日晨,到达太和,并与南下大军的先头部队会集,迎来了广州的解放。随后禺北办事处迁到江村,建立了民政、财粮、文教、军事等机构。

  图片

1949年11月11日,包括粤赣湘边纵队在内的解放军部队参加广州解放入城式并接受检阅。

  在解放军南下解放广州的过程中,禺北办事处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迎接解放,支援大军
  1949年10月13日,解放军从广从公路北路开进禺北,直入广州。有了禺北办事处的前期工作,地方上的国民党残余势力都不敢轻举妄动,解放军在禺北的行军也非常顺利。此外,禺北办事处还深入各乡村发动群众接待过境大军。那时候,广州郊外的老百姓,大多不会听或说普通话,禺北办事处的工作人员甚至充当了解放军联系老百姓的翻译作用。当时第一批进入广州的是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陈赓部队,他们从江西开进广东,追歼国民党残敌。因为人和大桥被国民党军逃跑时炸毁了一部分,重型武器被阻在流溪河的北面。禺北办事处接到部队通知,立即组织人力,运来大批杉木,迅速抢修,确保了这些重型武器顺利渡河。
  (2)征购粮食,保证供给
  南下解放军从北往南开拨广州城区的途中,禺北是大多部队的必经之地。所有路过禺北的解放军都要在禺北地区投宿一宿。严守纪律的南下解放军不占民房,只在祠堂、集市露宿。十月的广州天气渐寒,露水又大,急需大量禾草垫睡。禺北办事处发挥此前扎实的当地工作经验,向各村“公堂”( 即太公田)、地主、富农按拥有的田亩按百分之几征购,并按数量发给军用大米征购票,票背注明此票据可作抵销征收公粮之用。因而取信于民,不到半个月就征集到大米 115 万斤、木柴150 万斤,供给南下的“四野”,有力地推进广东全省的解放。
  (3)维持治安,收缴枪支
  新中国成立前的禺北地区治安混乱,被称为嫖(嫖妓)赌(赌博)饮(饮酒)荡(不务正业)吹(吸毒)样样俱全。禺北办事处作为新政权,理所当然的担负起了维持社会治安的责任。他们贴出安民告示,派出群工队下乡宣传党的政策,有的地痞流氓在“既往不咎”和“抗拒从严”的政策攻心下,主动向禺北办事处缴交枪枝计有三、四十枝之多。根据统计,禺北办事处协同南下大军在禺北境内收缴了民间枪械 21400 多支,有力的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4)宣传发动,扩大队伍
  禺北办事处的文工队和群工队队员通过唱歌、教秧歌舞和腰鼓舞等多种宣传形式,在禺北地区营造出翻身解放的欢乐气氛。在禺北办事处工作人员的宣传发动下,大批青年学生要求参加革命队伍,在江村的禺北办事处为了吸收当地学生和知识青年参加政权建设工作,迅速建立起学生中队便是这样迅速建立起来的。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了禺北地区政权建设的骨干,在后来的清匪反霸、土地改革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1949年12月,禺北办事处作为白云区历史上的第一个革命政权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禺北地区调整为珠江地委直接管辖。智勇双全的致公党人李维纲以及先遣总队、禺北办事处的革命先辈们为迎接广州解放所做的牺牲和贡献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图片

1981年李维纲(左六)与致公党省、市机关干部合影。(致公党广州市委会供图)

  图片

1984年李维纲(右一)在致公党广州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上投票 。(致公党广州市委会供图)
  参考资料:
  [1]黄方生.粤侨先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62-66.
  [2]吴柳斯.粤侨丛书 往事波澜[M].广州:广东省归国华侨作家联谊会,1992,126-129
  [3]中共惠州市委党史办公室.粤赣湘边纵队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
  [4]陈魏忠.白云区解放前的革命政权—禺北办事处[A].广州市白云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白云文史,1988(3),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