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党史和理论研究委员会主任 岳朝阳
中国致公党是中国最早成立的民主党派。它的成立,是海外华侨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体选择,是海外华侨政治参与意识的集体觉醒,是海外华侨为主动参加祖国建设事业搭建的参与渠道和平台。致公党从成立到现在,历经磨难,从辛亥革命后十多年的曲折建党路,到抗战期间组织活动的停滞和“三大”的艰难重组,支撑致公党历经磨难、初心不改的力量,正是近百年来逐渐形成的致公精神。
致公精神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致公党的建党初心,这也是致公精神的基石与灵魂。建党初心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致公党“一大”建党的爱国初心。华侨发起建立致公党的根本初心源于海外华侨热爱祖国的民族主义精神,这是海外华侨的中华民族民族性,也是流淌在他们血液之中的文化血脉;二是致公党“三大”重组的政治初心。中国致公党在发动华人华侨支持祖国抗战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国民党反动腐败和共产党一心为民族的本质不同,在共产党的帮助下成功重组并毅然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道路。这个政治初心是中国致公党基于爱国主义民族大义和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做出的正确历史选择。第二个层面是致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时代精神,这些时代精神构成了致公精神的主体,是对建党初心的实践、传承、丰富和发展。致公党的时代精神主要包括,致公党在抗战时期团结广大海外华侨华人毁家纾难、慷慨救国的“致公抗战精神”;积极响应“五一”口号,北上参加新政协的“致公民主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号召华侨归国支持祖国生产建设的“致公归侨精神”;改革开放时期积极参政议政形成的“致力为公,参政兴国”精神;新时代形成的“致力为公,侨海报国”精神等。本文将从这两个层面来解构溯源致公精神的形成过程。
一、致公党的建党初心是致公精神的核心灵魂与精神基石
(一)致公党“一大”建党的爱国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说:“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建设跟我们有这么一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中国致公党由美洲洪门致公堂发起,于1925年10月在美国旧金山成立,是以归侨、侨眷的中上层人士和其他有海外关系的代表性人士为主要成分的政党。中国致公党“一大”建党的内在核心动力是华侨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这是致公党建党的基本初心。
1、海外洪门在支持孙中山辛亥革命中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
洪门是我国清代初期出现的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民间爱国组织。从鸦片战争起,洪门组织逐渐发展到海外,并成为华人为生存、斗争而团结、互助的具有“华人共济会”性质的主要群众团体,美洲洪门致公堂是其中规模较大、力量雄厚的海外洪门组织。它一方面团结组织华侨,为自身的利益斗争;另一方面坚持反清的斗争活动,有强烈的爱国思想。
1904年1月11日,为了发动海外洪门参加革命,孙中山在美国加入致公堂,受洪门委托推动致公堂改革,重订致公堂新章,支持国内革命,并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致公堂的宗旨。1905年,在致公堂支持下,中国同盟会在美国许多城市建立了分会。1911年,致公堂同意同盟会会员一律加入致公堂,并成立了“洪门筹饷局”,从此为支持孙中山革命活动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筹款活动,为辛亥革命胜利和推翻封建专制,创建民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11年,孙中山在旧金山筹募革命捐款时与当地洪门人士华侨合影。
2、辛亥革命后,海外洪门决意建立华侨政党,领导华侨为祖国独立自由富强而努力
辛亥革命后,广大华侨和致公堂成员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能代表华侨利益的政党,以领导他们的自卫、反抗和谋生,以及支援国内革命斗争。为此,不少致公堂内的有识之士积极进行组党的努力。1923年10月10日,五洲洪门第三次恳亲大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这次大会着重讨论了改堂为党和成立中国致公党的问题。1925年10月10日,五洲洪门第四次恳亲大会在旧金山召开。大会决定以洪门致公堂为基础,组织华侨政党,定名为中国致公党;通过《中国致公党党纲》。这一次恳亲大会实际上也就是中国致公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国致公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致公党的成立,标志着华侨政治力量的新崛起。
中国致公党成立之初,发表了《致公党同人救国主张》。
(二)致公党“三大”重组的政治初心
中国致公党“三大”政治初心本质是致公党选择跟随中国共产党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中国致公党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做的历史抉择,也是致公党走向新生的正确历史选择。
在抗日战争后期,中共南方局连贯、许涤新等同志向在重庆的致公党中央干事会负责人陈其尤以及黄鼎臣、伍觉天等同志建议:中国致公党是华侨爱国力量的一个基础的组织,恢复致公党的组织活动,对华侨爱国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蒋介石政府企图扑灭民主力量,继续维持其统治,加紧勾结美帝国主义,积极准备内战。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抉择。陈其尤等同志在中共的帮助和引导下,以及从他们自身经历中深切地意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致公党应该尽快恢复组织活动,联系海外华侨,参加国内革命斗争。于是他们就开始着手进行恢复致公党组织活动的筹备工作。
1946年初,陈其尤、黄鼎臣、伍觉天等同志先后由内地到达香港,与坚持在香港工作的原致公党秘书长陈演生和钟杰臣、严锡煊等汇合,积极为恢复致公党组织活动而工作。1947年4月29日至5月1日,致公党在香港举行了具有重大历史转折意义的第三次代表大会。大会讨论修改了致公党的《中国致公党政纲》和《中国致公党章程》,发表了《中国致公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致公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告海外同胞书》和《致杜鲁门总统电文》,并一致决议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实现了由旧民主主义政党向新民主主义政党的伟大转折。
《中国致公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二、中国致公党不同时期形成的时代精神,构成了致公精神的主体
(一)致公党团结海外华侨为抗战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形成可歌可泣的“致公抗战精神”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面临着民族存亡的严重威胁,以及国内人民和广大华侨日益增长的爱国情绪,9月22日,中国致公党发布告同胞及国民党书号召国民党发动全民、各党派抗日;10月10日,“通告各埠党部,准备救国事宜”;“二大”期间,提出并通过了以团结抗日、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为主要内容的政纲;11月6日,致公党“二大”发出的通告第一号,提出“国难当前,责无旁贷,急起直追”,号召“海内外各处党员,一致参加抗战工作,出钱出力,以尽职责”;“九一八”事件后,致公党人在民族大义面前提出“组织一种‘救国大团体’,实行全民总动员之运动是也”,“采取超越党派,实行国民自决主义,齐集救国旗帜之下,共赴国难”的抗日主张;各国各地致公党组织、致公堂及海外洪门和广大侨胞积极响应,投身抗日救亡的伟大事业;1931年9月18日至12月中旬,致公党总部筹得10万银元,由陈演生、钟秀南等化装成商贾北上送交东北义勇军,带头支持抗战。
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点起战火。十九路军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潮推动下,奋起抵抗。司徒美堂立即联合各侨团发动募捐救国活动,并亲自率领侨胞携带捐赠物资到上海慰问十九路军。3月27日,中国致公党中央干事会发布第二号通告,通报了发生在上海“一二八”淞沪事件,以及中国致公党上海第一支部、及上海洪顺互助会(注:洪门致公堂的前身为洪顺堂)积极投入抗战的情况,号召大家积极抗战。
福建事变失败,蔡廷锴被迫解甲出洋,杨虎城、冯玉祥和陶行知等爱国将领和民主人士在蒋介石迫害下避祸美国,都得到致公党人和其他爱国侨胞的热情接待和保护。
1936年救国会“七君子”事件发生后,美洲致公总堂盟长伍锐勋与300余名知名人士联合发出《旅美华侨告海外同胞书》明确指出沈钧儒、章乃器等七人爱国无罪,呼吁全民族联合抗日,在海外引起强烈反响,推动了国内和海外华侨的抗日救国运动。
抗战胜利前夕,美洲各地致公党(堂)发表《十报宣言》,号召“中国要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政,还政于民,并召开国民代表会议,成立民主政府”,表达了致公党和海外华侨对抗战胜利后建立什么样的政府和国家的关注和期望。
中国致公党的抗日救国活动,得到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把致公党列入中国“愿意参加抗日救国事业的各党派、各团体”之中。中国共产党愿意与它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通过谈判,共同建立联合政府。
《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二)致公党积极响应“五一”口号,北上参加新政协的“致公民主精神”
1948年4月底,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在纪念“五一”劳动节的口号中,又发出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
中共中央的“五一”号召立即得到各民主党派的积极响应。5月2日,在香港的各民主党派一致表示拥护。6月9日,致公党单独发表《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号召宣言》指出“中共在中国革命艰苦而长期斗争中,贡献最大而又最英勇,为全国人民起了先导和模范作用,因此这次新政协的召开,无疑我们得承认它是领导者和召集人”,号召华侨同胞将来“回到民主的祖国的怀抱,参与新中国的各种建设,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由、康乐的国家”。
1948年11月23日,陈其尤代表致公党应中共中央的邀请北上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工作。1949年3月,另一位代表黄鼎臣也奉命北上参与新政协的筹备工作。6月15日至19日,致公党代表陈其尤、黄鼎臣、官文森、雷荣珂、严希纯出席了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1949年于9月4日,司徒美堂先生在毛泽东亲自邀请下,想方设法摆脱国民党特务的监视,直飞香港,乘船赶到北京,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9月24日,陈其尤代表致公党发言,表示“愿尽最大的努力推动侨胞,各尽所能为新民主主义的祖国的建设而共同奋斗”。司徒美堂代表美洲华侨在大会上发言表示,协助政府建设好祖国,是华侨义不容辞的责任,号召广大侨胞回国参加祖国建设。致公党以党派名义向大会递交了一份关于维护海外华侨权益的提案,开创了民主党派团体提案的先河。10月1日,司徒美堂、陈其尤等致公党的代表在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国致公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帮助下,踏上了民主建国的崭新征程。
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致公党代表,自左至右:雷荣珂、黄鼎臣、陈其尤、官文森、严希纯,右图为五位代表参加会议时的签名簿。
(三)致公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号召华侨归国支持祖国生产建设,形成独特的“致公归侨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成了新政权的首要任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致公党和全国人民一道,投入到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的斗争。1950年1月11日,致公党中央在《南方日报》刊文《本党号召侨胞发扬爱国光荣传统认购胜利折实公债》。2月6日,陈其尤在广州电台作劝购公债的广播演说。广大致公党党员不仅自己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而且还动员香港同胞踊跃认购胜利折实公债,支持国家建设。
1951年4月,致公党四届二中全会发表《告海外华侨书》,介绍了祖国人民在各条战线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并号召华侨回来参加生产建设。在祖国的感召下,一批批华侨青年学生回国学习,熟练技术工人回国参加生产建设,致公党党员中,也有一大批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的海外青年,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归侨代表,如印尼归侨董寅初、傅汉洵,马来西亚归侨叶佩英,菲律宾归侨郑守仪,新加坡归侨罗豪才、黄复康,泰国归侨王宋大等等。他们为国家各项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形成了感人至深的“致公归侨精神”。
归侨是新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归侨的历史与爱国情怀不可分割。即使不少归侨曾在“文革”时期因“海外关系”受到不公正待遇,现在谈起“回归祖国,建设新中国”的那段峥嵘岁月,他们也仍然引以为豪,并且直言:“从未后悔当初的选择!”
1954年彭德怀、何香凝、廖承志与出席第一届全国人大的部分华侨代表合影。前排右二为司徒美堂,后排右二为伍禅(致公党第七、八届中央副主席)。
(四)致公党在改革开放时期积极参政议政形成的“致力为公,参政兴国”精神
在中共十二大精神指引下,致公党中央和地方各级组织的领导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认真履行政党职能。致公党中央领导人先后参加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征求意见稿)》《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征求意见稿)》的讨论,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制定有关华侨问题的有关法律、法规时,致公党中央都要召开各种座谈会,收集党员和所联系的归侨、侨眷的意见和建议,向有关部门反映,不少意见被采纳。
致公党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各级人大和政协会议上,对改革开放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涉及到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和海外侨胞的正当权益,发表了意见和建议,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很多意见被有关部门采纳。与此同时,致公党中央和各级组织以及许多党员,积极协助党和政府有关部门落实侨务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1983年1968件,1985年500多件,1986年200多件。其中包括解决平反冤假错案遗留问题,落实侨房政策,下放返调以及出国、出境探亲等问题。这些政策的落实,不仅调动了广大归侨、侨眷的积极性,而且使他们的海外亲友深受感动。
在改革开放方针鼓舞下,广大致公党员在本职工作中勤勤恳恳,发挥专长,为两个文明建设也作出了许多贡献。据不完全统计,至1987年,党员中获科技成果奖国家级的有38人,部、省级和市级奖的213人。由致公党组织和党员兴办的各级各类学校有38所,856班,已结业人数近4万人,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了所需的人才。协助引进资金和促成外贸8亿7千多万美元和3亿5千多万人民币。介绍亲友来华讲学者300多人次等。此外,协助和配合海外亲友,为家乡兴办社会公益事业,有400多项,促进了侨乡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
1985年10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邓颖超等亲切会见出席中国致公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的代表。
(五)致公党在新时代形成的“致力为公、侨海报国”精神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致公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发扬“致力为公”的优良传统,勇担“侨海报国”的时代使命,不断与时俱进,努力开拓侨、海工作新局面,促进海外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增进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对祖(籍)国的认同感,作出了新的贡献。
2015年9月28日,万钢主席在中国致公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上作了题为“致力为公、侨海报国”讲话。他表示,我们的成员大多数都是归侨侨眷和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我们的立党宗旨可以用八个字概括:致力为公、侨海报国。
2019年6月22日,万钢主席访问菲律宾,在全球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2019·马尼拉)开幕式上讲话。
进入新时代,中国致公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不忘多党合作建立之初心,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参政履职,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维护华侨权益等方面,提出许多高质量政策建议;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民主监督,扎实做好定点帮扶,持续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深化“致酉合作”、“致福工程”、“致公爱心妈妈”等品牌建设,开展扶贫济困、助侨护侨及支持教育、科技、卫生等公益慈善活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助力乡村振兴作出贡献;深入开展海外联络工作,利用“海外华商·致公峰会”、“海峡科技论坛”、“海峡两岸中华武术论坛”“粤港澳对接‘一带一路’建设论坛”等平台,加强与爱国侨团侨社、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留学人员的联系交往,广泛开展“反独促统”活动,为促进我国对外交流合作、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深入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活动、“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进新时代”政治交接主题教育,加强对广大成员的思想引导,夯实多党合作政治共识。注重制度创新,扎实推进内部监督,领导班子成员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解决自身问题能力不断增强,广大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秉承“致力为公、侨海报国”宗旨,充分发挥侨海特色和优势,团结全体党员和所联系的归侨、侨眷、归国留学人员及海外侨胞,动员海内外中华儿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形成了致公党的新时代“致力为公、侨海报国”精神。
(2022年12月,谨以此文纪念中国致公党成立97周年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提出100周年。特别感谢:致公党中央党史研究与党务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致公党中央二级巡视员陈颂原同志对本文进行了全面修改并对作者进行了悉心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