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宣传工作 > 党史研究

黄锦传:一位老致公党员、爱国归侨的典型人生


  致公党广州市委会 童明

  

编者按

打开尘封的档案,揭开老一代致公党人貌似平凡却又典型的人生,我们看到了老一代致公党员、老一代华侨坎坷而又励志的人生,以及他们投身祖国为之不息奋斗的精彩故事。本文主人公黄锦传是一名广东归侨,经历了海外的漂泊后,回国后又遇到了抗日战争,尝尽各种艰辛。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广州老牌纺织企业——天工布厂负责人的他积极配合新中国建设,并当选致公党第六届中央候补委员。本文作者童明同志在深入翻阅致公党广东省委会文史资料后,撰写此文旨在通过对黄锦传的简述,再次呈现作为老一代致公党员、归国华侨的他那爱国的一生。

  1946年夏,一位年届花甲的华侨出现在广州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上,作为证人,他控诉了侵华日军第二十三军军长兼南支派遣军司令田中久一[1]的在华暴行。这位老人名叫黄锦传,是台山县三八镇三社乡那西村人,在对田中久一漫长的庭审中,他和乡亲黄梅、黄勤、黄乐民、黄云聘等人一起作为证人指控田中久一[2]在台山三社大屠杀中犯下的滔天罪行。

  1944年7月,侵华日军对三社乡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八百多名日军分作八队,直赴该乡,将所有水陆路口悉数包围堵死,逢人立杀,见屋就焚,铁蹄所至,无不穷其虐,彼时在乡的黄锦传也被日寇抓了起来,幸运的是他趁夜成功逃脱。后经统计,三社乡民众被杀害的姓名可考者有二百四十五人;重伤者五人,轻伤者二人,寄居在三社乡被杀的无辜群众也达百人。作为幸存者,黄锦传亲身经历了日军的暴行,目睹了乡亲的惨死,他要求严惩凶手,最终,经过审判,日军中将田中久一被判处了死刑,也是我国枪决的侵华日军级别最高的战犯。

  图片

军事法庭审判田中久一(《广东受降纪述》)

  黄锦传的一生,如同二十世纪的中国一样,充满了波折。1886年,黄锦传出生在台山三灶乡那西村,幼年的黄锦传和其他孩子并无区别,先是在乡私塾读了三年书,十来岁开始跟着亲戚放牛做农活,到了十六七岁又去建筑工地上做学徒。如果日子就这样平淡流逝,黄锦传可能会在台山的农村按部就班过完一生,但那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年代,据《新宁县志》记载,清咸丰元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851-1908),57年间,台山发生大水灾14次、大台风7次、地震5次、旱灾4次、瘟疫4次、饥荒5次,平均每一年半就有一次灾害发生。自然灾害把生活无着的民众逼上了出洋求生之路,1904年,18岁黄锦传也被历史的洪流裹挟向前,开启了漂洋过海的闯荡生活。

  黄锦传的第一站是英国利物浦。早在19世纪50年代利物浦就已经出现了唐人街,台山县人梅利轩在利物浦开洗衣馆并大获成功,吸引和鼓舞了更多的台山人去往利物浦务工创业,这也是形成英国华侨群落主要力量之一。凭借高效率和低收费的特点,华人洗衣馆迅速席卷欧洲,来自台山的黄锦传在利物浦开始了第一份正式工作——洗衣工。作为20世纪上半叶华侨从事的主要工种之一,洗衣工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数量庞大的浆洗、熨烫工作,工作环境潮湿闷热,体力耗费巨大,十分辛苦。身处异国他乡又工作辛劳的黄锦传,亟需内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经人介绍,他加入了在利物浦的欧洲最早华侨社团——致公堂。

  图片

英国致公总堂外观

  1905年,黄锦传离开了利物浦去往棉纺工业的发源地——曼彻斯特,19世纪初期的曼彻斯特林立着各种纺织厂,谋求发展的黄锦传在当地的纺织厂又做了一年工人,在英国的这两份工作都为他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06年,黄锦传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在“蓝烟通”火船上做船员。穿梭在欧洲非洲航线上的黄锦传,增长了见闻,开阔了眼界。1907年底,他决定告别欧洲,去往美国波士顿寻找新的生活。波士顿是美国东部仅次于纽约的第二大华人聚集城市,黄锦传利用自己在利物浦学得的经验,在波士顿开了洗衣馆,经营起了自己的小生意。同时,波士顿是司徒美堂创立的安良堂的发源地,黄锦传在来到波士顿的第二年,就加入了安良堂,结识了司徒美堂先生,和这位几十年的旧交一样,黄锦传的心中始终牵挂着祖国。

  而后的十四年间,除去中间一年在穿梭南北美洲的航线上做海员外,剩下时间黄锦传都在波士顿生活工作,他还和朋友合伙开了两家杂货店、一间餐馆。黄锦传在美国的奋斗生活,也是多数华人华侨在美国奋斗的缩影,尽管谈不上有多成功,但他们凭借自己的双手,把在海外的辛苦所得,变成一封封侨批,而这些侨批也成了他们和家乡联系的纽带,更是他们对家乡最真诚的爱。

  1923年,37岁的黄锦传和大多数金山客一样,在攒够了回家的往返船票后,回到了台山娶妻生子。一年后,他再次赴美去往纽约,和朋友一起经营一家名为广泰昌办庄的企业,专门做进出口业务。在纽约黄锦传打拼了十几年,直至1934年再次回到台山。后因美国移民政策不断变化,他返美行程一再受阻,抗日战争爆发后,黄锦传便也再没有去往美国。在纽约期间,他还入股在广州筹办了一家企业——天工布厂,彼时黄传锦也不知道,这将是他为之奋斗余生的企业,也是日后在新中国得到发展的契机。

  1931年创办的天工布厂,可谓是广州纺织业乃至轻工业的一面旗帜。天工布厂位于大德路,厂址分为三层,一楼门口是营业部,再进是纺织部,二楼是纬纱部,三楼是整经部。初创时有全铁织布机24台,打纱机2台,纬纱机2台,整经机1台,生产以普通斜纹布为主。在抗战初期,又增加了一批机器设备,但在企业处在快速发展期时,广州沦陷,一部分机器被日军搬走,工厂经营严重受创。

  图片

1935年建成的广东纺织厂初期的生产车间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和文章开头一样,黄锦传经历了人间炼狱般的大屠杀,直到日本投降后,他来到了广州出庭作证控诉侵华日军。在田中久一被枪决之后,他没有再回台山,而是选择在广州定居。

  作为一名老归侨,他和众人一样,都在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新的生活。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黄锦传出任天工布厂经理。抗战结束后虽重新复工,但此时的天工布厂和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一样,工厂的纺织机总计75匹马力,但因受电力供应的限制,只能发动10匹马力,每日仅可产帆布40匹[3]。虽然黄锦传努力想改善布厂的运营状况,但工厂经营面临着流动资金紧张、订单不足以及设备陈旧等种种问题,发展极为不理想。于是,他向致公党组织汇报了当前遇到的困难,请求帮助,在多方协助下,天工布厂的经营终于走上正轨。受到组织帮助的还有黄锦传的家庭,当时他的儿子身体不好,急需住院,在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委员会的关爱下,黄锦传的“小家”也渡过了难关。

  1954年,中央政府号召“公私合营”,在全国尚未广泛施行的时候,黄锦传主动联系政府,提出希望天工布厂能够实现公私合营。当时有人给他吹耳边风,劝他不要合营,一旦合营,他经理的位置也就难保了。黄锦传不为所动,秉持对新政府的信任,对工厂这个“大家”的负责,天工布厂也顺利完成了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

  1964年7月3日,曾为中国致公党第六届中央候补委员的黄锦传在广州逝世。黄锦传的一生,是近百年来华侨生活的缩影,海外打拼的艰辛,祖国沦陷的痛苦,实业发展的坎坷,对新生活的期望……他曾说:“我十八岁往外国谋生,时常受外(国)人的欺侮那种苦痛不是身受是不知道的,我当时的思想只望国家富强替华侨解除痛苦……(新中国成立后)我看到的一切的事都是为人民谋幸福,如巩固国防、反侵略、土地改革、建设等,都是为人民着想的”。

  在新中国,他终于体会到了换了人间的不同。

  参考文献:

  [1]黄汉纲.广州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始末[J].越秀文史.1989(18):43-48

  [2]关灿云.铁证公诉祭冤魂[J].开平文史. 2006: 43-49

  [3]林金枝,庄为玑.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广东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177-178

  参考资料:

  1.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党史资料,资料号: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