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湾何氏是广州传统望族,除了诞生了中科院院士、中国离子交换树脂工业的开创者何炳林之外,作为广东省地方民间乡村祠堂建筑设计的典型代表的何氏大宗祠—沙湾留耕堂也已经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文的主人公何蕴之就是沙湾何氏的一员, 曾任致公党四大代表、华南总支部委员。
1915年,何蕴之出生在番禺沙湾的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虽然何氏是沙湾的大宗族,但一边行医一边教私塾的父亲并没有给何蕴之家带来太多的财富。何蕴之在沙湾读完小学后,又以半工半读的方式继续去江村番禺师范学校读书。或许和家庭环境有关,在学校的何蕴之并不爱出风头,用文弱学生来形容此时的他再合适不过。 抗战爆发后,1938年初,何蕴之进入了广州宪兵司令部特务组,主要工作内容是收集日伪在华南地区的行动。可惜的是,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他不得不失业返回沙湾。抗战期间,他一直尽力为乡里服务。1942年,何蕴之成立了沙湾建设救济委员会(简称“建救委”)并担任主席,建救委的委员中还有何柱彬(后任民革番禺筹委会委员)[1]、何端(爱国民主人士)等开明乡绅。建救委统一管理了沙湾的军、政、财、民,建救委规定,凡耕种留耕堂(何氏大宗祠)堂田者,每亩加交租谷40斤,用以兴办公共福利事业。在建救委的努力下,复办了因为战争停办的沙湾学校,何蕴之亲自出任校董会董事长,并邀请疏散回沙湾的广州市第二小学教导主任何学潜担任校长[2]。此外,还划出留耕堂的树本堂开办沙湾医务所,乡民在留耕堂领取了赠医证后就可以免费就诊取药[3]。建救委还创办了老人院、民众教育馆、沙湾市场以及贫儿教养院等,建救委的工作让沙湾逐渐安定了下来。 抗战期间最惊险的一幕莫过于1945年7月,何蕴之接到国民党第四战区司令部第四挺进队司令伍观淇的授意,需要训练一批学生军准备配合反攻日寇。何蕴之组织沙湾学校全部男生在学校举办“夏令营”(军训),在“夏令营”快结束的时候,沙湾乡公所突然接到日寇通知,要沙湾学校划给日寇作为驻防用地。为了阻止日寇驻防学校,校长何学潜宣布全校两千多名学生提前一周结束暑假,立即开课,意图告诉日军,学校已经开学了,并非空置的校园,日寇应该去寻找别的驻防地点。不料上课后的第二天,日寇强行来到学校交涉并占据了校园。无奈之下,何蕴之等人只能把学校化整为零迁到沙湾各处,其中中学部更是迁到了何蕴之部队的营部所在地直云祖祠堂(今沙湾南村小学)。这样才确保了学生能继续上课[4]。 抗战胜利后,何蕴之离开沙湾去台湾一公司上班。1947年他从台湾公司辞职后赋闲在香港,这一时期,国内解放战争正在激烈开展,赋闲的何蕴之在香港把时间都留给了读书,他接触了大量进步书籍,他也把自己阅读的书籍积极分享给周围的人。在香港他遇到了自己的同乡,也是他的小学同学何劲流,他赠送了一套“整风文献”给了自己的同学,后来他返回广州之前,更是把自己在香港购买的进步书籍倾数相赠。在香港赋闲期间,一个很大的转折点是遇到了当时任新华南通讯社、南中通讯社社长曾劲夫。在了解到曾劲夫曾经在东宝游击区工作后,他向曾劲夫表达了自己想去根据地工作的愿望,曾劲夫觉得他之前在沙湾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又有旧部下在沙湾,这都是非常难得的优势。与其去根据地或者解放区工作,不如回沙湾去建立武装,同时打牢沙湾的群众基础,将来可以和解放军做好策应。 1948年,经过李家礼(沙湾人,彭湃同学,曾任海丰县长,是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广州的早期组织者[5])的介绍,何蕴之认识了黄鼎臣并了解了中国致公党,出于对中国致公党的认可,这年底,由黄鼎臣作为入党介绍人,他在香港加入了致公党。黄鼎臣让他回到沙湾利用原有基础,发动地方武装,并团结好禺南(沙湾)的进步分子。配合将来禺南地区的解放。 按照致公党的安排,何蕴之返回禺南(沙湾)组织武装。回到沙湾后,何蕴之把自己的旧部召集起来,同时游走于沙湾的各方势力之间,既是给部队筹供给,也是给各方势力之间进行着解放前的准备工作,他积极团结进步分子,并择优发展为致公党党员,在他从香港返回沙湾到沙湾解放这一年多的时间,他发展了十几名致公党员,而且很多人都成了他在禺南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 李巽:与何蕴之关系最为密切,也是致公党番禺组织的早期领导之一。何蕴之和中国共产党的很多接触,都由李巽从中协调与安排。1949年夏天,协助何蕴之为珠江纵队二支队禺南武工队借粮。 黎丹:市桥垂裕小学校长。加入致公党后,协助何蕴之进行何蕴之部队的思想改造和教育工作,确保了起义的顺利进行。 何友山:协助何蕴之与共产党地方工作人员联系,组织了“联耕社”,把沙湾地区农民团结并武装起来。 1949年广州解放前夕,沙湾已有多股武装力量,以何蕴之部实力最强[6],该部一共100余人,六零炮2门,重机枪1挺、轻机枪5挺,步枪60余支,汽船1艘[7]。为配合解放军南下广东,番禺县工委开始在禺南与各方面人物接触,主要目的是阐明共产党的政策和当前的战争形式,“申明大义,消除疑虑”。粤赣湘边纵队番禺独立团政治处主任廖安找到何蕴之,向他了解沙湾以及何蕴之部队的情况并告之可以准备起义,何蕴之盼望很久的时刻终于要来了。10月14日广州解放后不久,何蕴之带领自己管辖的武装中队起义,接受改编,被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番禺独立团,何蕴之在独立团中担任连长,此后参加了顺德、中山以及三灶岛的解放,何蕴之也随队转战多地。在三灶解放之后,何蕴之来到了致公党华南总支工作,1950年4月,已经是华南总支执委的他光荣出席了在广州召开的致公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 暗夜之行,何处是真理? 纵观何蕴之的成长恰逢中国百余年来最纷乱的年代,直到遇到中国致公党,跌跌撞撞的何蕴之终于找到了方向,在投身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迈进了新生的黎明。1945-1949年间,同何蕴之一样,还有许多有志之士,在致公党吸纳引导下加入致公党,而他们也都成为了致公党恢复组织后发展的中流砥柱,为新中国的成立和繁荣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本文作者:童明) [1]何品端.何柱彬传. 番禺文史资料[J].1990(8):90-99 [2]何品端.象贤中学校史.番禺文史资料[J].1985(3):115-131 [3]苏应权,可辰.沙湾卫生院今昔.番禺文史资料[J].1990(8):49-52 [4] 何品端.日寇在沙湾的最后设防.番禺文史资料[J].1992(10):124-128 [5]陈建华.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 番禺区卷[M].广州:广州出版社, 2008.03:51 [6]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广州黎明前夜[M].广州:广州出版社, 2004.05:531 [7]何星耀. 建国前后之间的沙、九、螺.番禺文史资料[J].1998(12):7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