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宣传工作 > 理论研究

试析如何加强和规范新时期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


内容摘要:本文以汕尾为例,对新时期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建设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结合当前形势提出了新时期如何加强和规范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是党派的细胞,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问题伴随党派的出现而存在。随着我国政治文明进程的加快推进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不断完善,民主党派履行职能的任务将更重,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要求将更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社会活动的转型、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和市场经济的推进,使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建设普遍面临着许多迫切需要加以重视和解决的新课题。
本课题主要采取资料查看、问卷调查、座谈会、个人专访等形式对汕尾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研。其中,向全市5个民主党派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12份。有效问卷占发出问卷75%,占党派总人数18%。先后专访了中共汕尾市委统战部分管党派工作领导、各民主党派市委(或总支)组织工作的分管领导、办公室主任、基层组织负责人等6人,召开由有关党派支部成员参加的座谈会3个。在分析汕尾市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现状、主流特征和存在问题,以及当前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的基础上,对如何加强和规范新时期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进行了初步思考。
1.汕尾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现状
汕尾于1988年设市,辖市城区、海丰县、陆丰市、陆河县、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和华侨管理区,现有人口335.99万人,面积5271平方公里,2009年地方财政收入19.17亿元。汕尾设市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激活了当地民主党派的新活力,开启了汕尾民主政治发展的黄金岁月。总体来看,汕尾民主党派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建市初期,经过2年多的筹备,成立了民盟、农工、致公等3个民主党派市委组织;二是在中共中央两个“5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发[2005]5号)、《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发[2006]5号)发出前后,民革和九三学社的基层组织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入驻汕尾。目前,共有5个党派在汕尾建立了基层组织,党派成员共有631人,主要分布在教育、医卫、科技、经济、法律、文艺和政府机关等界别。其中:民盟市委组建于1991年,当时有成员109人,现下辖1个县委会、1个总支委和20个基层支部,共有成员258人;农工党市委组建于1991年,当时有成员40人,现有1个总支委、7个支部,成员113人;致公党市委组建于1991年,当时有成员83人,现有1个县委会、1个总支委、12个支部,成员203人;民革省委直属市支部组建于2004年,2010年升格为市总支,现有成员30人;九三学社市支社组建于2006年,共有成员27人。
2.汕尾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主流特征和存在问题
2.1主流特征
在中共汕尾市委的正确领导以及中共汕尾市委统战部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汕尾各民主党派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立足实际,务实求真,基层组织建设有了进一步加强,参政议政职能得到有效发挥。呈现出的主流特征有:
2.1.1成员结构进一步优化
各党派均能根据“人才强党”的组织发展思想,把重点放在引进政治素质好、年富力强的中上层次优秀人才。全市基层组织成员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平均年龄42岁(其中民盟和民革平均年龄在35岁及以下),中上层人士比例占85%,大专及以上文化层次的比例为82%。尤其是新发展的成员,如致公党近年来共发展新成员26名,其中硕士研究生4名,具有高级职称18名,平均年龄32岁,所有成员203人中,高、中级专业人员占86%。除致公党汕尾市委正在筹备换届,其它党派都通过开展政治交接活动,完成换届。一大批有较高综合素质、德才兼备的年轻成员充实到基层领导班子和政协、人大、政府部门任职。新一届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工作能力也有明显改善。调查显示,90.8%的人对所在支部或总支目前的班子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
2.1.2自我教育进一步强化
各党派一贯重视基层组织的思想建设,结合不同时期的形势和围绕重大事件,以专题讲座、形势报告会、研讨会、参观学习等方式,积极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如农工党汕尾市委多年来坚持对新党员、党员骨干进行教育培训,举办党章党史学习讲座、参观创始人邓演达故居、组织学习考察活动,充分发挥党报党刊《前进》、《广东农工》和自编《农工党汕尾简报》等作用,开展多党合作、爱国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和政策学习教育活动,交流参政议政新经验新做法,组织成员写心得、谈体会,有效地提高了成员多党合作意识、参政议政意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意识。
与此同时,各党派非常注重对成员尤其是后备干部的培养培训,一般都由主要领导亲抓这项工作,安排年轻骨干参与党务和参政议政工作,参加各类学习班,出席有关会议,在实践中接受锻炼。如:多年来,致公党汕尾市委安排党员参加省委组织的学习班共12人次,参加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和统战部举办的学习班92人次,有效地提高了后备干部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为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2.1.3组织生活进一步规范化
组织生活是一个组织活力的重要体现。近几年来,各民主党派中央均颁布了《基层组织工作暂行条例》等,为基层组织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各党派汕尾市委(或总支)在贯彻中不断探索,初步建立了基层组织工作机制,如:致公党市直二支部有《支部工作指引》,建立了每月一次活动制度、考勤制度、组织发展工作制度、评优制度、向中共基层组织汇报工作制度等。据调查,全市各民主党派组织生活开展得较好的占20%,一般化的占67%,不够正常的占13%。较好的支部每月坚持活动一次,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农工党汕尾市委开展“一支部一建议”、“一人一议” 、“先进支部”评比和送医送药服务等活动,既体现了党派特色,又调动了成员积极性,还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较好地发挥党派市委指导基层组织工作的作用。一般化的支部基本做到两月一次的集中组织生活。
2.1.4参政议政进一步专业化
各党派采取抓计划、抓人才、抓重点、抓资源等有效措施,有效提高了参政议政质量和水平。特别是随着民主党成员年轻化,文化程度和专业技术素质的普遍提高,参政议政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采用率越来越高,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如:多年来致公党汕尾市委以市委会及政协委员名义提交提案共120多件,立案率96%以上,被采用的政协和统战信息50多件;各级人代大表、政协委员所提意见和建议得到中央、省、市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其中5件提案被市政协评为优秀提案,10件提案被定为重点提案、议案,特别是在2007年全国人大会上,向大会提交的《关于推行预算公开,打造“阳光财政”》的议案引起了各大新闻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称其为“重磅议案”,全国各新闻媒体先后进行了采访和报道。再如:民革党员在政协汕尾五届三次会议上提交的《发挥港口优势,推动经济腾飞》为汕尾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海岸经济、蓝色崛起”发展战略提供重要参考;九三学社汕尾支社成员提交的《对陆丰核电进场道路路线方案的修改建议》被采纳,为项目建设节约投资400多万元。
2.1.5社会服务进一步常态化
多年来,广大民主党派成员在做好自身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创新社会服务形式,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使参加社会服务活动逐步成为民主党派汕尾基层组织的一项常态性活动。每有重大灾情,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缴纳“特殊党费”,奉献爱心。有的结合党派实际,或送医送药开展免费咨询,或送教下乡,或义卖字画。民盟海丰县委还创办了职业学校,长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2存在问题
近年来,汕尾各民主党派积极开展组织建设工作,呈现出较好的发展的势头。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汕尾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既有先天的诸多不足,也有自身建设不容忽视的不少现实问题。
2.2.1历史的固有局限
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基本特征。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显示出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但我国八大民主党派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发展壮大和基层组织建设存在不少固有的先天局限性:
一是组织发展受限。众所周知,民主党派成员的发展是有届别、行业、区域、发展规模约束的。由于对民主党派新成员的发展要严格按“协商确定的范围和对象”,发展空间受到很大限制,如对发展成员知识层次和行业特点的要求、新增成员比例的掌握、区域布点的统筹考虑等,导致成员相对较少,使得有些党派至今在汕尾还没有市一级地方组织,现有党派也还有相当部分在县一级没有基层组织。有的党派要求是高中级的知识分子,而一般情况下,一个大学生毕业后要到30岁左右才能评聘为中级职称,加入民主党派后还需经过几年的培养才能进入班子,直接导致民主党派班子建设“年轻化”的事实困难(而相对应的,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高中、大学阶段就可以了);有的要求有“侨、海”特色或行业特点,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定难度。
二是政治安排随意。八大民主党派从诞生、发展到今天,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依凭的是与共产党的“君子协定”,此后虽有两个“5号文件”作出一些硬性规定,有的地方也贯彻得不是很到位。这就直接导致民主党派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处于比较随意、放任的状态,并受经济因素和地方领导的重视程度等的影响。一般来说,越是基层和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党外人士的使用越不能得到很好地落实。有时,出现一些不具代表性的所谓“民主党派人士”出人意料地跃上各地的政府部门(如副市长、副县长、副局长)的实职上,而民主党派、统战部门培养多年的推荐对象要么不被重视,要么只能以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等身份参政议政。
三是活动经费不稳定。各民主党派一般都没有自己的党产,其活动经费虽大致有个额度,往往会因地方经济、所在市县领导和统战部门负责人的统战意识与重视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导致民主党派活动经费时多时少,时有时无,不大稳定,不少基层组织至今还没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调研发现,有的基层组织受此影响,开展工作“畏难情绪”、“有心无力”现象普遍存在。
四是班子成员多为“业余者”。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基本上都是兼职的,本职工作与党派工作在时间上的冲突性决定了他们难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方法、新思路。个别党派基层组织班子成员之间一年难得见几回面,很少有机会在一起商讨基层组织建设问题,基层组织显得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吸引力,甚至出现“班子是散的、组织生活是空的、参政议政是白的”现象。
五是上下组织、组织与个人约束不力。长期以来,民主党派没有象中共纪律、纪检一类的机构和条例,基层组织工作的好坏与民主党派成员本职工作和待遇没有多少联系,培养使用民主党派成员有时也不与民主党派组织协商,使民主党派上级组织的权威受到影响,对基层组织没有“刚性”领导力,基层组织对成员也没有很大的约束力。
2.2.2自身的诸多不足
纵观汕尾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自身建设现状,还存在以下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是领导班子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汕尾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班子中“领军式”人物不多,有的存在后备干部青黄不接现象,个别党派由于接班人问题而延迟换届。完成了换届的党派,其领导班子成员的政治水平、思想品德、专业造诣、社会影响、人格魅力也有待提升,不少年轻基层干部党派工作经验不够,加上没有接受必要的学习培训,领导素质与水平离要求还相差甚远。有的政治意识比较淡薄,对多党合作的认识存在偏差,在支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与中共基层组织之间缺少沟通。有的支部领导偏重于个人的政治发展,对党派工作的热情不高。
二是党派成员思想建设还不到位。各党派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老套、措施过时,基本上停留在学文件听报告为主,对理论研究不够,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不多,对成员中思想上存在的模糊认识,不能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卷调查中有11%的成员消极地看待民主党派自身价值,认为在当今社会格局中没有多大的作为、只是“摆设”和“低人一等”;近1/5的成员认为西方的多党制、两党制或两院制有利于遏制腐败;有16.5%的成员认为在我国8个民主党派之外,可以成立其他政党;甚至有5.8%的成员认为西方的多党制、两党制或两院制比我国的多党合作制优越。
三是基层组织活动少有创新。有的组织生活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缺乏新意,习惯于读文件、学党章和聚餐联谊,或从面上布置布置工作,成员不参与内容设计,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有的喜欢做表面文章,为搞活动而搞活动,或是为了做给上级组织看,或是为了写总结有内容;有的过于依赖发文件,喜欢自上而下开会部署,不能针对实际,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和不同工作背景的成员需要,因而吸引力不强。加上基层组织成员大多分散在各部门、各单位,本职工作与组织活动时间上时有矛盾,开展活动所需的通讯、交通等费用一般都要自己承担,导致有些基层组织开展活动出席率不高,有的即使参加了活动,也没有热情。有些组织也能围绕党派职能组织活动,但能体现参政党特色的活动不多,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等水平不够,结果流于形式,效果低下,不但很难起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形成合力的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组织功能,使成员对组织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缺乏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是基层组织建设制度不够健全且执行乏力。从目前来看,汕尾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都建立了相应制度,但还不健全,如对经费使用制度、成员资料管理制度等方面还有待完善。特别是党派成员加入党派组织一般都没有收入个人的人事档案,纳入有关部门的档案管理范围,这一点相当不合理。另外,现有的制度,也存在执行不力问题,特别是没有检查督促机制,缺少刚性约束,基层组织工作没有真正规范化,工作的被动性和随意性大,使基层组织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五是组织发展出现诸多不正常现象。有的基层组织考虑到经费缺口问题,在物色发展对象时,倾向有钱人,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老板,对其政治素质、参政水平放在次要位置;有的对如何发展高层次成员思路不宽,往往以学历论“英雄”,不考虑其理想信念;有的存在“枪多炮多力量大”的想法,重数量轻质量,出现党派成员发展趋同和向下延伸、降低标准、比例失控、过泛过于随意等现象;有的在发展程序上,省掉了应有的6个月以上的培养教育期,对征求被发展对象单位党组织意见,或怕得不到中共党组织同意,或为了省事,往往先斩后奏,甚至事后也不奏,为以后组织开展工作带来极大不便;有的对成员发展的主动性不强,个别支部几年没有发展一名新成员;有的对发展对象的教育和培养办法不多,没有做到发展与巩固相结合,以致有成员说:“没加入组织前有一种神秘感,初加入组织时有种新鲜感,时间长了有一种失落感”。
六是履行职责仍差强人意。各党派参政议政的主动性还不强,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调研活动的少,能提交意见建议的,大多局限于各党派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普通成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有影响、有威望、有真知灼见的同志少,个别代表、委员也只在每年的两会期间,或在上级组织的多次催促下,为完成任务,临时抱佛脚,没有经过深入调研和深思熟虑,赶写意见或建议,内容空泛,缺乏创新,没有参考价值。
3.当前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
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多党合作事业的进一步加强,当前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还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有:
3.1 经济社会发展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带来新的挑战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定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物质要求后,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完善。法制、自由、民主、独立的理念深入人心,现代化的精神生活、价值观念、人际交往、社会网络逐渐与传统相分离。各种观念在宽松的环境中都能找到自己生存的土壤,人们对那些不同于自身但不违反法律和道德的价值观所持的态度越来越宽容,传统的主流价值价值观和信仰在市场经济和价值多元的盛行下逐渐衰微,原来用以指导建立和建设新中国的理想信念受到极大冲击,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伦理规范体系却远未达到完善。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带来许多全新因素,突出表现是中国人曾经内化的集体存在逻辑被悄然修改,个人本体意识增强,公民社会逐渐萌发,在没有外部力量进行规制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一种自组织的状态和方式。民主党派虽然历经几十年的摸索,走出了一条不断巩固和壮大的参政党发展之路,但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也必须历经改革,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以应对诸如公民社会、市场经济和人们独立意识增强等挑战,通过提升行动能力,加强组织建设,整合和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逐步实施规范化的建设,实现基层组织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顺利接轨,并最终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
3.2 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从国际上看,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各种思潮、各种观念彼此交融,相互激荡,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使我们要时刻警惕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和制造“中国威胁论”,不能使其破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从国内看,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共同使命,要求民主党派更加切实地建言献策,更加深入地了解社情民意,提出真知灼见,为科学决策服务;更加努力地做好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工作,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从党派内部看, 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各民主党派都提出了建设适应新形势要求、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目标,党派成员的竞争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在增强,部分成员在政治理论、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多样性特征更加明显,所有这些都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3.3 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呼唤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快速转型
信息改变生活。电话的发明开启了一个即时通讯的新时代,手机的发明将沟通无处不在的理想发挥到极致,而互联网的发明和普及则拉开了一个天涯变咫尺、所听即所见的信息化生活序幕。据工信部发布的通信业运行报告,2009年移动电话用户突破7亿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4次统计报告,截止2009年6月底,中国有3.38亿网民,2亿多手机报用户。信息化生产力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人类最先进的生产力,它要求要有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面对通讯和信念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转型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适应时代要求的题中之义。
3.4 新成员的新变化要求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必须紧跟时代
近年来,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中的新成员与以往发展的成员相比,呈现出了许多积极的新变化:
一是民主党派新成员对民主政治提出更高期望。当前,各民主党派新成员普遍关心政治,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关注程度逐步增强,对多党合作的内容和形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中共各级党委和政府职能部门更充分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进一步做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加大民主党派的参与力度,拓宽渠道,丰富内容,更好地重视和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问卷调查中85%的新成员“希望中共拿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多党合作基本政治制度落到实处。”
二是民主党派新成员的联系范围更加广泛。随着社会交往的便捷,特别是电脑、手机等的普及,加上民主党派新成员分布面越来越宽,民主党派新成员的联系范围越来越广泛,了解和观察社会的角度和渠道越来越多,代表和反映的声音越来越宽泛。
三是民主党派新成员参政议政更为专业。由于党派新成员学历高,眼界开阔,信息渠道多元,获知各类信息快速迅捷准确,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发挥自身优势,参政议政所提意见、建议更为专业。
四是民主党派新成员社会流动性加大。随着我国人事制度、劳资制度的改革,良好的机遇给新成员带来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新成员因各种原因工作调动比较频繁,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的流动加大。如致公党汕尾市直二支部成立以来,就有近10名党员因工作调动等原因而先后去了陆丰。
与此同时,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中的新成员也有一些消极的变化:
一是新生代成员的政治把握能力较弱。新一代民主党派成员大都年纪轻,缺少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经历,对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从感性知识到接受程度上较老一代尚有一定差距,对如何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缺乏应有的知识准备和操作训练。
二是部分成员加入民主党派要么目的性不明确,要么功利性太强。有的成员在加入民主党派前只是出于某种考虑,或者是因熟人介绍想多交几个朋友,有个组织依靠,或是想借机提高一下自己的社会地位;有的只是觉得好玩,并没有明确的目的,稀里糊涂加入了民主党派;有的成员则功利性太强,一旦目的没有达到,对组织的热情或积极性则一落千丈,极个别成员甚至还产生了退出民主党派组织的念头。在调查问卷中,只有65%的新成员是政治上的追求和信仰,有16%的新成员目的性不明确。
三是部分民主党派新成员不能正确处理好本职业务工作与社会工作的关系。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是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但党派新成员往往在本职工作和社会工作这两者之间处理不当。部分党派新成员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本职业务工作,业余时间也几乎全被占用,他们想把党派工作搞好,但苦于抽不出时间来,包括各党派组织的一些重要会议和学习班,他们也难以参加;少数新成员没有很好地把握自己的政治定位,参政党意识不强,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社会团体成员,选择性地参加党派组织的活动,有的人甚至长年不参加任何党派活动,只是利用自己党派的身份来获得荣誉和利益。
新成员的这些新变化,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要求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必须紧跟时代,加以重视和注意。
4.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建议
全面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不仅是当前形势和任务的迫切需要,而且任重道远。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是党派工作的重要基础,是民主党派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最直接渠道,是将民主党派中央精神下达和将成员以及社情民意上通的枢纽,是全社会了解民主党派的窗口。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面对具体丰富的基层现状和各种新情况新变化,只有加强和规范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才能增强民主党派的凝聚力,发挥好整体功能。为此,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4.1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必须从政治的高度和大局的角度引起统战部门的高度重视
认识高度决定工作力度。从政治的高度和大局的角度看,新形势新机遇赋于民主党派新的使命和挑战,探索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新路子,不断增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这既是民主党派自身不可推卸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也是统战部门责开旁贷的份内事。
4.1.1 只要长期共存的方针不变,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建设就应加强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形成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生态,也是经过历史考验的成功的执政经验。既然要长期共存,那么民主党派能否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履行参政职能,发挥参政议政作用,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关系国家全局的大事。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建设就不是权宜之计,就要从根本上引起统战部门的高度重视,就要像中国共产党加强村级党支部、社区党组织那样去抓落实,并做好人、才、物等具体保障。只有这样,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建设才不会流于形式,才会有生机和活力,才能更加激发党派同志无限的爱国热情,把更加旺盛的斗志投入到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去。只有把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摆在足够的政治高度,放在必要的大局位置,不断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在民主党派乃至全党工作大局的基础性和系统性作用的认识,才能创造和指导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伟大而有效的实践,我们长期共存的上层建筑才会有坚实的基础。
4.1.2 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发展,必须重视和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
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继续发挥“火车头”作用,就必须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基本政治制度,高度重视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地位和亲密战友角色。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发展,就离不开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通力合作。2005年10月中国政府发布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指出,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治优势在于:既能实现广泛的民主参与,集中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智慧,促进执政党和各级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又能实现集中统一,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要求;既能避免一党执政缺乏监督的弊端,又可避免多党纷争、互相倾轧造成的政治混乱和社会不安定团结。在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的新形势下,民主党派作为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而民主党派发展的工作重心在基层,参政基础在基层,活力源泉也在基层。我们要继续保证民主政治建设的优势,就更加迫切需要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4.1.3 搞好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需统战部门端正认识,加强指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新的社会阶层快速增长,他们经济参与、政治参与、文化参与和社会参与的形式也在变化,这一切都要求统战部门要进一步强化统战意识,端正对联系广泛的民主党派作用的认识,通过党派渠道联系一个,团结一片,增进社会各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
统战部门就象一座桥梁,一根纽带,一头系着中共,一头连着党派。为搞好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统战部门还要发挥自身职能作用,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开展统战工作的大环境,要协助地方党委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宣传,特别要对中共基层组织负责人进行教育培训,增强他们的统战意识,按要求将统战工作纳入中共基层组织党建目标管理之中,把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列入其议事日程,利用自身党建经验和成果,加强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和督促,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开展活动所需场所、经费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单位重大事项的决策之前要认真听取党派成员的合理化建议,职代会应注意吸收民主党派同志参加,积极开展民主监督活动,以发挥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和广大成员在各自单位的作用。
与此同时,各民主党派也要主动与统战部门协商,争取支持。凡原则性的或重大的事情,都应向统战部门通报和协商。事实上,只要是有利于党派工作的,统战部一般都会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协调关系,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4.2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建立刚性制度和长效机制
4.2.1 各地应根据实际,出台有关民主党派基层干部任用的规章制度或条例细则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制度建设的规范化、法制化。从民主党派外部政策环境来说,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相继有过一些对民主党派、党外知识分子的政策和谈话记要,如建国之初毛泽东、周恩来与民主党派领袖的“君子协定”。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发[2005]5号)、《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发[2006]5号)两个有关统战文件的颁布,中国的政党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和改善,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了根本的保障。但在市县两级的工作实际中,贯彻落实党的相关统战政策仍处于比较随意、放任的状态。其产生原因,主要在大政方针已定,但没有具体实施细则,尤其是缺乏可操作的刚性要求。由于民主党派成员的身分、学识、职业的特殊性,使他们养成了特有的品质、特性和作风,他们往往思想深刻,见解独到,敢于坚持真理,勇于提出不同意见,但又大都是谦谦君子,礼让待人,淡泊名利,一般不愿意为解决个人的困难而找组织、找单位、找他人,即使是在履行职能中遇到困难,也往往碍于“脸面”而羞于开口“叫苦”。而现在有的地方在干部任用上出现的随意性作法,是与党长期以来统一战线的方针相背离的,也是极不严肃的。解决的重要途径,就是各级组织部门在这方面要参照已有文件和标准,制定并出台相关规章制度或具体实施细则。只有这样,才能落实和保障对党派同志、党外知识分子的正确使用。
事实上,现在的民主党派成员基本上都是在建国后出生的。他们既传承了老一辈民主党派成员不以夺取政权为目的,而是以民族兴旺为己任的宗旨,又有对工作精益求精,对有损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现象敢于仗义执言的可贵品质。各级党组织应认真学习与认识长期以来党的统战理论和政策,大胆放心地使用各级民主党派成员,让战争年代发挥过巨大作用的的统一战线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和作用。
4.2.2 各民主党派应把完善制度作为当前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
规范化是一个组织走成熟的重要标志,是由粗放向精细管理的转型,是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目前,包括汕尾各民主党派在内的基层组织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发挥还不够,普通成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荣誉感不强,组织活动次数偏少、内容单一,等等,都跟制度建设明显滞后或执行不力有关。各民主党派从地方到中央,都有不少制度,但这些制度有的已经陈旧过时,脱离实际;有的则零打碎敲,相互之间不配套;有的只有激励,没有纪律处理;有的太过笼统,不具可操作性;等等。在新形势下,迫切要求对现有制度予以补充、修改和完善,形成一套有强制性、针对性、规范性、可操作性的长效机制,对成员的政治思想教育、组织活动的有效开展、领导干部的责任落实、组织的纳新淘汰等方面给予刚性要求和强制约束,使基层组织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组织建设得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效管理,有序实施。致公党汕尾市委在今年开展的基层组织建设活动年中,根据基层组织的实际情况,制订和完善了《基层组织工作指引》、《基层组织工作评估办法》和《支部生活手册》等,为规范基层组织工作作出了有益探索,下来还要坚持把落实长效机制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采取有力措施,狠抓落实。我们认为,当前尤其应把完善制度作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只有建立了刚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才有良性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4.3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中共在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每个关键时刻,每个重大关头都始终能够牢牢把握历史大势,顺应时代潮流,站在时代前列,其中最主要、最宝贵的经验就是保持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富有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进步思想。作为中共的亲密战友,统一战线的忠诚伙伴,我国各民主党派能够经受住政治风雨的锤炼和考验,历经沧桑洗礼而不褪色,逐步演变成为共产党的得力助手,成为成熟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党,也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把握住时代脉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结果。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形势下,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也应勇立发展前沿,顺应时势变化,走出自身建设的全新道路。
4.3.1 坚持“以为为本”,创新人才选纳培养机制
“以人为本”是现代社会组织发展的基石,中共十七大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各民主党派也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党派宗旨和发展规划,通过各种渠道甄别、选取、发掘、培养新生力量,不断提升成员素质,配好配强基层组织领导班子。
一是要适度拓宽新成员的发展范围。如争取中共支持,参照中共做法,在一个人做出重要人生规划的中学、大学阶段,物色民主党派好的“苗子”。民主学派是共产党的亲密友党而不是反对党,现在我们绝大多数民主党派成员与共产党员一样有着少先队、共青团的经历,从小就接受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严格教育,他们长大后可以选择加入民主党派,在中学、大学时也应尊重他们的个人政治信仰。只要把控得当,必将有助于从源头上解决民主党派普遍存在的干部老龄化问题。
二是要畅通选人渠道。如在配备基层组织班子成员和后备干部时,推行联推公选、竞争上岗、公开招考、直接选举、差额选举等办法,突破资历等限制,唯才是举,不拘一格选人才,使“能做”、“愿做”、“会做”的同志进入班子或后备干部队伍,使大家既看到希望,又有公平公开公正的实现途径,让基层组织成为成员健康成长和德才皆备成员可以依赖和施展才华的大家庭。
三是要活化教育培养途径。要在既有的党派成员学习培养的基础上,更新教育培养观念,把教育培养作为党派成员应享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建立培养、选拔、使用相衔接的激励机制,“以学定教”,着眼于成员需求和特点,制定相应教育培养方案,重在给机会、给平台,通过案例教育、现场观摩、岗位实践、一线挂职锻炼等,推动成员和后备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是一些对以前一直从事教学、科研技术性工作的成员,要有培养锻炼的更为有效手段(如可在镇一级政府挂职等),以避免被选配到相应的领导岗位后,由于缺乏行政工作的实际经验难以胜任工作,发挥不出作用,影响民主党派形象。
4.3.2 突出规范化建设,创新组织管理办法
规范化建设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向现代化、科学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增强组织工作能力、提升工作效率、推进工作成果、发挥创造力的有效载体,也是民主党派扩大影响、践行使命的必然选择。当前迫在眉睫的:
一是要加强成员档案管理。最好能把成员每年的表现归档分放党派组织、统战部门和所在单位,或建立电子档案,为选人用人提供业绩依据。
二是要完善基层组织方方面面的工作规范。特别是要切中基层建设实际问题,研究出台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规范化建设意见或指导手册,使基层工作有章可循。如:对基层换届,可编制相应工作手册或工作指南,内容可涵盖基层换届选举工作流程图、召开代表大会请示、同意开代表大会的批复、民主推荐方案、民主推荐表、考察工作方案、考察对象民主测评和征求意见表、组织人事安排请示、同意候选人建议名单的复函、代表大会日程和议程、选举办法、选票、选举结果的报告、同意选举结果的批复、新一届基层组织班子备案表等。有了这样一个手册或指南,整个换届工作脉络清晰,实施起来自然能依序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是要明确责任,兑现奖惩。可通过绩效管理,对领导和成员实行综合评价、工作述职制度。根据年度工作计划,提出基本目标、主要内容、重点环节、考核要求和量化指标,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变年初下文件、年终搞评比的政工型管理为有任务、有目标、有考核、有奖惩和责任追究模式。对单项工作,也可采取类似企业的项目管理。这样就能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困难,调动大家的能动性,提高效率和质量,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4.3.3 加强策划,创新组织生活形式
组织生活是党派成员学习交流、增进了解的主要方式,是增强组织凝聚力、归属感和活跃组织生活的有效途径。基层活动要尽量使成员乐于参与、便于参与,有渗透力、凝聚力,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成员思想进步,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为党派成员“四种能力”的提高提供坚实的政治思想基础。为此,必须加强活动策划,创新形式,努力创建“活力基层”。致公党汕尾市直二支部在今年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在这方面就作出了不少的有益探索:
一是在项目确定上,发动支部成员出点子、搞策划,经支委会评估后择优列为支部活动内容。
二是在活动形式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立党员公共邮箱和QQ群。这样不但使党员联系更紧密,沟通更便捷,参与更广泛,而且有效克服党员活动时间、经费、场地等方面的限制。
三是在活动内容上,注重结合党员活动各自的优势开展一些有特色的活动。如:党员中有不少书画爱好者,其中两人还是全国书协会员,就经常组织党员观摩他们书法创作;党员中教师较多,就利用周末或寒暑假到边远山区进行支教;党员中有企业老总,组织党员参观其工厂;党员中有搞规划设计的,组织党员感受蓝图如何变现实;党员大多年富力强,就一起远足或到其他地市进行组织生活交流;等等。
参与度很高,兴趣也很大。在活动中不仅增强了党友之间的感情,而且经常有成功体验,尤其是这些活动一经与组织生活结合在一起,明显有一种“家”的感觉,大家在这个“家”中能够找寻到自己成长的心理支撑和思想后援,支部的凝聚力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增强。
4.3.4 整合资源,创新参政议政途径
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是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随着我国政治文明进程的加快推进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不断完善,民主党派履行这一职能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也越来越高,甚至已上升到专业化程度。身处基层的各民主党派成员,别说这方面的人才本来就不多,就是有也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的要求。破解这一难题的办法,一是要成立一个“智库”,加强对基层成员的理论指导和支持,整体性地提高各民主党派成员的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二是要在“合作共赢”时代,学会整合资源,实行跨党派、跨支部、跨行业、跨地域有组织性的和自主、自发的各种合作,以成效换取资源共享,既分工又协作,基础性素材调动全员累积,形成性提案、建议由各有专长的成员提炼,实现组合资源扩大效果,构建成果影响链。相信通过这样来的提案、建议,必将更能引起各地党政的重视。
4.3.5 抓住机遇,创新社会服务平台
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有助于民主党派扩大社会影响,使人民群众加深对民主党派的认识与了解,更真切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长期以来,包括汕尾市在内的各级民主党派基层组织都非常重视并积极组织成员开展社会服务,有的甚至已常态化,但给人感觉总有点“赔本赚吆喝”。如何在新形势下,创新社会服务平台,“广伸触角”,以一种不可或缺的定位介入相关社会事务,树立起民主党派提供公益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崭新形象?这应是各民主党派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共执政党的根基越来越牢固,但夹杂在政治和经济之中的社会却渐渐突显出一些问题。重建一个强有力的社会,发挥社会机制本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已成为自上而下的共识。中共十七大明确指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而全国性的行政改革中,为了减轻行政负担和成本,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政府的直接行政管理退出某些领域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留下来的亟需社会组织进行填补,以期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各种社会组织等多元互动、政治民主化、社会自治化格局。广东早在2008年12月作出的《关于经济沿海开放城市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率先实现科学发展的决定》中,将深化社会领域改革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提出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部分领域试行以法定机构为载体提供公共服务。建立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推广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制度,鼓励和支持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参与提供服务。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自治管理中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和促进公益等方面的作用”。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力量。在当前构建新型社会管理格局的形势下,更应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有所作为。遗憾的是,在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和服务事务向公众打开大门,甚至在某些领域各社会组织和群众团体竞相承接公共事务、参与社会服务之际,我们至今仍未看到民主党派的身影!
实事求是地说,民主党派承接公共事务、参与社会服务有许多优势,即使后起也可赶超。因为民主党派不仅有人才优势,而且联系的对象广泛,特别是在一些具体领域,如医疗、科技、赈灾等领域,比其他社会组织更有工作优势,更能体现公共性、专业性和服务性特征。中共党委、政府既已出台了相关文件,作为共同作用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民主党派就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大胆主动承接起政府的相关职能,更好地发挥社会服务的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总之,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事业基础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然而,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又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需要各民主党派和统战部门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以科学世界观为指导,不断摸索加强和规范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方法,总结新经验,以确保其政治方向不变,优良传统不变,优势特点不变。

(致公党汕尾市直第二支部 张武位)


参考文献:
1.曹秀芹,民建连云港市委,《对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研究与思考》,民建连云港市委网站
2. 彭忠平、卢青豪,《浅谈当前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致公党广西区委网站
3. 《中国致公党章程》,(中国致公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07年12月21日通过)
4.《立足新起点谱写新篇章》,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资料汇编.中央统战部一局
5. 中共马鞍山市委统战部课题组,《关于马鞍山市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调研报告》,马鞍山市委统战部网站
6. 湖南省第13期民主党派骨干班第四课题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现状及出路思考》,2010年10月08日,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