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宣传工作 > 理论研究

网络背景下统战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随着互联网络发展日益迅猛,网络发挥的影响愈加凸显。网络背景下的统战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摸索,以进一步提高统一战线的更大价值。文章分析了网络背景下统战工作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统战工作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络 统战工作 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络是现代高科技的产物,正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生活娱乐、互动交流的重要渠道。网络在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社会群众以网络为载体对我们的社会也产生较大影响,他们通过网络获取资信、接受政府服务、参与政府决策与监督、发布信息,进而影响社会舆论、实行网络政治组织和参与等等。如何做好网络背景下的统战工作,是新时期进一步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本文拟就这方面进行粗浅探索,试图对当前网络背景下统战工作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因应策略。

1.统战工作与网络发展
1.1. 网络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互联网络作为一项技术、一种工具,尽管诞生距今只有20年,我国真正接入国际互联网也只有15年(1994年接入),但网络发展日新月异,网民数量迅猛增长,网络正对整个社会的进步产生巨大影响。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9年1月公布的我国第23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达到2.98亿人,跃居全球首位,普及率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而据中国工信部副部长奚国华公布的消息,截止2009年4月中旬,中国网民的数量已达到3.16亿。随着信息网络的的普及,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已经深入到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网上学习、购物、聊天、玩游戏、发信件、写博客、看新闻、在虚拟社区发表言论和电子公告等成为人们生活的“e”部分。有人认为,网络不仅是工具,更是人的一种发展,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更有人预测,未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将超越传统在真实生活空间形成人类赖以建构的新的社会网络,人们所有活动都将在网络中进行。这些观点和预测也许会过早或过于夸张,但现实生活中以几何级数倍增的网民和计算机,足以说明,网络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行为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广泛,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1.2 做好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必须发挥包括网络在内的一切先进手段和积极因素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的历史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成为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它的任务主要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服务。胡锦涛同志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这一论断进一步强调了统一战线在党和国家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为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发挥作用指明了方向。而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就必须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促进大团结,实现最广泛的大团结大联合。这既是统一战线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衡量统一战线工作成效的重要尺度。
在网络化已成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下,网民已成为主导社会潮流、参与社会建设的一种重要的中坚力量。网民中间蕴藏着众多的社会精英,作为我们社会的一种新型群体或新意见阶层,已受到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广泛认同。人是社会化的人,在网络背景下,网缘已成为继地缘、血缘、业缘之后的第四种社会纽带。我们要在新形势下做好统战工作,就不能无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不能无视这一新型群体或新意见阶层的客观存在和日趋庞大,而应与时俱进,创新形式,发挥包括网络在内的一切先进手段和积极因素的作用,主动掌握网络技术,积极融入网络群体,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信息交流与沟通,通过这第四种社会纽带发挥传统统战工作固有的广交朋友、沟通感情、联络友谊的优势,在坚持以人为本、求同存异、体谅包容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统战工作才能提高实效,形成新气象、开创新局面,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更为广泛、强大而持久的力量支持。我们把这种在网络背景下,以网络为手段,针对网民群体或新意见阶层尤其是他们当中的意见“领袖”为主要和特定对象而开展的统一战线工作统称为“网络统战”。这是新形势下,新媒体与统战工作有机结合的一种现代化统战。

2.网络统战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科技从来都是“双刃剑”,因而运用互联网络或基于网络化的网络统战工作必然是机遇与挑战同在。
2.1网络统战工作的机遇
2.1.1网络技术为统战部门广结网缘,增进与各社会阶层的了解和感情提供了便利
由于网络具有交互性、即时性等属性,统战部门不仅可以通过网络交往模式广交朋友,而且可以通过网络第一时间及时收集社会各阶层的心声,促进党和政府与各社会阶层的交流和沟通。同时,方便党和政府为各阶层提供各种服务,提高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增强执政为民的能力;方便高效的面向社会各阶层进行网上思想教育及自我教育,克服传统方式难以企及等困难。如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而创建的“同心网”, 自2003年7月3日开通以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统一战线成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点击率不断上升,浏览、访问者遍及国内各省市区和台港澳地区及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作为统战宣传工作的新平台和新型服务手段,已初步显示出网络统战的宣传优势,为推动广东统一战线壮大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2网络政治参与为统战创新提供了多种可能
网络政治参与是网络政治参与主体以网络活动试图影响和推动政治过程的行为。从形式来看包括网络选举、网络交流与对话、利用网站表达政治立场、利用网络参与民意调查等。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在现实社会中,群众在政治参与方面虽然也参加一些正式实体的组织,但仍有不少群众游离在各种正式组织之外,甚至处于政治上“四不管” 状态(单位不管、政府主管部门不管、党委相关部门不管、社会组织不管),政治参与方式有限。而网络由于具有虚拟社区互动、博客等,在现实社会不能满足的政治参与需求可以通过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弥补。另外,由于多种原因,部分社会阶层不能或不便通过传统的形式进行的民主监督,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加强反腐倡廉的力量,发挥社会各阶层的民主监督职能。如今网络问责、网络监督已成为反腐败机制的重要一环。 “辽宁西丰最牛的县委书记”、云南“躲猫猫”、“抽天价烟房管局局长周久耕”、“记者博客举报山西溃坝”、新余、温州“出国考察团”、“灵宝王帅网上发帖被拘案”、“罗彩霞被冒名顶替上大学”和“邓玉娇刺死官员”事件等,都成为网民关注的热点话题,推动了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有许多官员还因此而被免职。社会各阶层通过网络建言建策、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不仅进一步践行乃至扩大社会主义民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对政治参与的要求,使得社会各阶层的建言建策能够及时真实地反映出来,有效防止“言塞湖”。这种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这一工具而实现的 “电子民主”、“数字民主”等新渠道、新形式,和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结合所催生的“网络民意”,渐成一股不可忽视的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拓宽和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政治参与模式,也就从源头和方式上为统战创新提供了多种可能。
2.1.3网络为统战部门引导多方面力量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合力提供了高效而广阔的平台
进入新世纪,我们党提出要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集中力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一项空前伟大的事业,也是一项空前繁重的任务。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相交织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利益关系深刻调整,各种深层次矛盾不断显现。这就需要更加精心、更加扎实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更加充分、更加广泛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地处理和化解各方面的矛盾,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集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目标上来。统一战线具有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作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功能优势。网络舆论及时表达各社会阶层的情绪和要求,已现实地成为缓解或解决社会矛盾的“减压阀”,防范和有效化解可能出现的各种政治风险的“避雷针”。 如广东率全国先河正逐步设立政府部门“网络发言人”制度,首批被要求设立的15个部门主要职能均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涉及社会管理及民生等方面。网络发言人按要求必须公布自己的联系方式,如电子邮箱、QQ甚至手机号码。对网友在南方网等网络问政平台或领导干部留言板上各市各部门专栏反映的诉求、建议和意见,负责收集、整理、办理和回复网友,及时将网友对各市各部门的质疑和意见在媒体上进行公开说明,公布有关工作的后续处理情况,定期发布信息,至少每周一次,取得很好的社会反响。此种举措无疑有利于消弥谣言之传播,对争端事件的解决,或者预先阻遏社会怨恨的形成,纾解直面的戾气,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2.1.4各级领导非常积极地与网民互动,为网络统战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近年来,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网络舆情。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强国论坛”通过视频直播与网民在线交流,激起网民强烈参与热情,并引起世界瞩目。温总理在2008年两会答记者问时以网友提问为开场白,数十万网民以“我有问题问总理”实施网上互动,直接与总理共商国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2008年,新任省委书记汪洋在与网友的互动中有一系列的高调表现。春节前,汪洋与省长黄华华发布《致广东网民的一封信》,愿和大家一起“灌水”,欢迎大家“拍砖”;之后到腾讯公司调研,言及当前广东解放思想的几件大事中,在全社会尽快普及网络技术是其中一件,并获赠QQ号码,被网友戏称为“QQ广东第一号”;再接下来,与省长一起会见26名网友,请网友解放思想,当面“拍砖”。这让我们看到,解放思想的倡导者以身示范,重视网络这块含金之地,在网络中发掘智慧的民意。2008年6月21日,香港中评社的社评认为,“过去,时代不同,领导人主要靠看内参、看文件、看报告来了解国内外的每天的动态。现在,这样的模式也不可以废除。但是,多了‘千里眼’、‘顺风耳’,决策就更加得心应手,这就是网络。”据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的一次调查问卷显示,在629名地方党政县处级以上领导中,有近70%的干部有“触网”的经历,其中25.28%的干部经常上网。各级领导频繁与网民亲密接触,主动借助网络征询“草根”民意,体现了执政的公开化、透明化,说明我们的政治制度在向前迈进,反映了领导人的思想作风与工作作风更加贴近群众、亲民务实。近年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网上征集提案议案,各级领导干部开博客,网络在一些列重大事件报道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都为网络统战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从拉萨“3•14”暴力事件到奥运圣火海外传递风波,到汶川大地震,到面对全球金融海啸,再今年建国60周年,普通中国人通过网络凝聚起的强大爱国热情,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网络统战的前景和力量。
2.1.5推进网络统战既是广东统战工作的现实需要,也已具备一定基础
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广东,统战工作任重而道远。主要表现在:一是广东省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交互影响,其社会转型与其他省市比较起来更为剧烈,其领域、组织和观念的分化,基层的分化,利益的分化,矛盾的分化更为明显而突出;加之,毗邻港澳地区,统战工作特殊复杂。二是广东省统战工作仍存在不少缺憾,如社会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工作方式和方法尚未社会化、现代化;工作机制的制度化有待完善;工作队伍的素质亟待提升,等等。三是统战部门有待进一步整合广东社会资源、协调利益关系,营造更为团结奋进的现代化建设氛围。因此,迫切需要统战工作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实现工作机制的创新。与此同时,广东在网络建设方面却走在全国的前面。广东的政府网站建设启动早,1999年就已开通,而中央政府网站上线是2005年。2008年,省级政府网站中广东排名全国第六,地市级政府网站前20强中,广东占据1/5。网民对政府网站的访问率也在全国排名较前,达到25%。据统计,广东每百人个人电脑拥有量居全国第一。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9年1月公布的我国第23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广东省2008年网民数4554万人,居全国各省份第一,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8.2%,仅次于北京、上海。今年2月,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总经理徐龙表示,广东移动将投入60亿元新建TD基站6300个,在广州、深圳实现TD深度覆盖,在珠三角和亚运会举办协办城市实现全覆盖。广东明确提出构建“数字珠江三角洲”目标,到2012年,珠三角互联网普及率和家庭宽带普及率将分别达到90%和65%以上,无线宽带人口覆盖率达到60%左右。所有这些,为推进广东网络统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事实上,广东省委统战部2003年开通“同心网”就已经迈出了网络统战可贵的第一步。
2.2 网络统战工作面临的挑战
新形势下统战工作的社会化、信息化趋势给网络统战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进一步促进了统战工作形式创新,提高统战工作效果,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
2.2.1网络信息的广泛性和开放性造成网上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辩
众所周知,互联网是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于上世纪60年代大胆计划的产物,目的是防止苏联在核战时占领与破坏美国的通信网。为防止敌人利用容易变通和对地域的熟悉来对抗和破坏,其设计的结果就是网络中可以各自为战,每一台电脑都是一个独立的点,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加上当前网络的应用仍处于自发状态,平民可以掌握大众传播工具,零门槛进入,权利话语消失。“传统的公共传播资源由大众传媒独享,但网络作为一种公共传播资源,却可以为任何上网的人利用。技术的发展,也使得新闻与信息在采写、制作及发布所需的设备与成本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正由于网络给普通民众提供的信息发布自由,网络信息呈现出广泛性和开放性特征。“网民能够在网络上自由地获取信息,自由地发表言论。其实这种自由是一种无根的自由。这里所说的‘根’,就是传播的权威性,可信度和有效性。令人无所适从的冗余信息,让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网民会陷入一种失去判断力的焦虑境地。”数量大大超过质量,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往往会受那些出现频率高、刺激性强的信息潜移默化的影响,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常常发生动摇甚至畸变不利统战工作的开展。
2.2.2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信息发布缺乏有效的把关人,容易为某些人所滥用
网络时代,传统法规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社会现实,中国网络的快速发展又使新的法规难以稳定,政府管理由于缺乏可以借鉴的经验,导致监管力度大为削弱,社会规范对个体成员的约束力今非昔比,面对话语权更多是放任而难以监管。他们利用其影响,为自己或群体利益发声,容易形成话语遮蔽进而形成利益遮蔽。在目前产业化经营的背景下网络也易为强势群体所把持,未必能发挥社会公器的作用,部分网站出于商业目的,煽动草根情绪,挑拨阶层关系,放大仇富心理等,使阶层关系进一步脆弱化。
2.2.3网络的失范为网络政治参与带来失控和不安定的因素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网络发展超前于与之相配合的社会文化环境,固有的经验已经无法把握网络,网络传播中的种种失范现象“失范”此起彼伏,风波连续不断。尤其是当前网络政治参与还是新生事物的时候,容易带来失控和诸多不安定的因素。网络是复杂的世界,在多种政治意图的牵引下,盲目、匿名的政治参与容易带来新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导致政治参与的失控:网络政治参与中的政治对立与冲突;网络政治号召转化为现实空间的政治参与;添油加醋、放大现实的问题,引发更大的现实政治问题;政治谣言导致的非理性、情绪化行为等。还有没有质量控制所导致的信息误导,甚至由于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法则的作用淹没真实信息,网络信息的肆无忌惮逼迫传统媒体去追逐传言;互联网对受众无需中介的直接接近,扩大了不负责任的言论导致的潜在损害;各种极端主义者的网络盘踞带来反社会的行为;更严重的会引发网络群体事件,如网络攻击政府网站,非法政治号召等行为。今年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就是热比娅与“世维会”利用网络煽动民族分裂的结果。
2.2.4防不及时的网络推手现象对网络统战工作带来不容忽视的冲击
今年初,一直通过发帖关注群众关心问题的网友“老牛”被选举为河南洛阳市人大代表,这是我国一位来自网络的人大代表。随后,洛阳其他几名网友被当选河南洛阳的政协委员。在网络幕后给政府提意见和建议的市民,成了直接参政议政的代表、委员,这是一种全新的气象,在网络中,一个普通人可以一呼百应,可以引导舆论导向,同时其中的一些负面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网络推手的推波助澜,往往会很快改变舆论的引导。如在罗彩霞事件中,一夜之间就发现舆论不再倾向被害人罗彩霞,而是在同情高考冒名顶替者漂亮、可怜等。甚至,在网络力量日益强大,并受政府部门重视的同时,一些“网络公关”和“网络推手”找到了市场。一些职业的网络公关明码标价,可以替人删除网上帖子和新闻,收费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在开展网络统战时,这些现象都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2.5网络统战工作的现状令人堪忧
总体来看, 目前网络统战这种新锐而又潜力巨大的形式尚未得到统战管理和实践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据一项对我省各地市(县)民主党派组织的不完全调查,已建立自己网站(网页)的占极少数,共有120名民主党派机关专干接受调查,他们的办公电脑有111台,尚达不到人均1台的标准,而且购置时间大多是2000年以后陆续配备的,最迟者2008年才配备,各地市(县)民主党派机关计算机专业人员配备仅占14%,未配备的占86%。以上数据说明,网络统战的设备和人员的投入都没有达到工作需求。而且已开通网站(网页)的,其内容也不多,相关资料更换少,有的是在当地政协的或统战部门的网站挂有相关党派内容介绍的网页。各地市(县)民主党派组织党务内容上传到网上的以日常活动简报类居多,利用网络进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较少,部分地方的市(县)民主党派组织甚至因客观条件限制网上竟是一片空白没有任何内容。可以说开展网络统战的软硬件均跟不形势的发展,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

3.网络统战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网络统战工作机遇和挑战并存,实际上就是对统战工作的一种考验,既表现在我们能否抓住机遇,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又表现在我们能否应对信息化负面影响对我们的挑战。2007年1月23日下午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所指出,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对此,特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3.1明确开展网络统战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原则
在网络背景下,开展网络统战工作尤其说是机遇,不如说是势所必然。因而,在策略上,有所为比无所为好,主动做比被动做强,早行动早主动。
江泽民同志曾经深刻地指出:“由于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思想政治斗争阵地。”“我们的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群众工作都应适应信息网络化特点,否则是很难做好的。”他还强调:“对信息网络化问题,我们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这些极其重要的思想,至今仍应成为我们开展统战工作的指导思想。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讲话中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同时,他指出,加强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文化发展战略出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坚持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这些重要论述,其实已为我们开展网络背景下的统战工作指明了方向。
3.2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加强统战部门和各民主党派网络建设, 发挥民主党派在网络民主中的骨干性作用
在网络统战的新形势下,统战部门有必要成立专门的网络工作部。把网络新意见阶层中的“意见领袖”、港澳台民众、各族人民、海外华人华侨和西方民众等纳入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工作对象。在统战部内置网络工作部,配置相应的配制、人员和办公室条件,建立健全统战系统网络体系, 通过建设各种统一战线门户网站,构建统战系统资源数据库,开设论坛和电子社区,出台政策鼓励和扶持创建一些具有统战特色的、品牌的网站、论坛和社区, 建立关注网络民意的长效机制,把网络民意纳入有效反馈渠道。如全系统的网上信息收集、分析、研究和报送机制,应对网上热点问题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网上宣传、新闻发布机制,网络政治参与机制等,使网络统战的各项工作和作用落到实处。
我国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是中国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新兴的网络民主中却很少看到作为统一战线中主要组成部分的民主党派的身影,鲜有听到他们的声音。鉴于网络现在和未来强大的生命力,开展网络统战,首先必须支持各地市(县)民主党派的组织都配有相应设备和人员,建设自己的网站(网页),让统一战线各组成部分特别是民主党派利用互联网,以参政党的身份来面对广大网民们宣扬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与广大网民朋友展开互动,进行交流,利用网络这个科技便利条件充分搜集社情民意作为素材,进而进行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和民主监督,在网络民主这个新时期发展起来的民主新领域继续发挥他们的骨干性作用。
3.3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建立党的方针政策决策支持和监督系统
2006年4月9日,北京千龙网等网站联合向全国互联网界发出文明办网倡议书,倡议互联网界文明办网,把互联网站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与和谐家园。我们为这个倡议拍手叫好!倡议书呼吁各类网站要模范执行网络行业的规范,恪守职业道德,加强网站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服务水平,不进行不正当竞争,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这是互联网站在发展中呈现出各种乱象后的自觉。但更为重要的是党和政府作为网络管理者应及时做好“亡羊补牢”的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加强规划、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充实队伍等方面采取措施,切实承担起自己的管理责任,努力克服各种技术障碍,把住网络制控权。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建立党的方针政策决策支持和监督系统。要规范网站工作程序,建立审稿、保密、工作纪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甚至建立法规来规范网络行为。当前特别是要坚决地“堵”住不良信息,从源头上禁止有害信息的传播。对统战部门来说,一是要建立健全统战信息过滤制度,构建网络统战防火墙体系。要对在网站、社区、论坛等上面,对煽动分裂国家、破坏稳定大局等反动的网络信息和对在邮件、QQ等即时通信工具上,对借用此类方式发送反动的电子图书、电子附件从技术层面上实行过滤制度,采取筛选、关键词屏蔽等技术手段,对境内外反华势力、民族分裂分子,社会不法分子等利用网络发布不实的信息进行有效的隔离。二是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员制度。在全国各地,由各级统战部门建立和培训一批网络安全员,包括专职和兼职。由网络安全员在各自范围内随时监控,定期进行全面浏览,发现有害及任何非正常统战信息,及时向上级报告,在做删除信息登记后可及时进行删除,并追查信息发布的来源,追究发布者责任。当然,在此同时,我们要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优良信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努力传播先进文化和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健康的网络文明环境,引导人们积极向上。要大力推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健康向上、丰富多彩、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内容来占领网络阵地。
3.4加强网络议程设置能力,加强网络政治参与机制建设,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针对网络信息的广泛性和开放性以及网络推手现象,我们首先要加强对重要网站的舆论引导,针对舆论遮蔽等现象及时去蔽,引导阶层间的相互尊重、体谅,建立和谐的阶层关系。通过网络议题设置使各种话题、意见隐显交替,充分的反映在网上,形成一个反映社会现实的“模拟环境”。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方面是对社会发展的热点、疑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其目的不在于引导人们怎么思考,而在于引导人们思考什么。与此同时,建立健全网络评论员制度,通过引入专家、民主党派和权威意见等提供带有倾向的言论,解释分析事件,评析人们的意见,充分全面的反映各阶层的声音,并通过与报纸等传统媒介的舆论引导的配合,形成联动效应,以引导网络舆论朝预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网络舆论引导目的,有效掌握舆论斗争的主动权。同时, 还可通过网络民意监督来影响受众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通过公众的意见所具有的精神压力,监督规范人们的行为。
网络政治参与机制建设,一方面,从常态来说主要是做好以下方面:设立政府电子信箱、主动收集网友相关意见和建议;党和政府高层要定期与网友交流,对话和讨论,吸引社会各阶层参与建言建策;应该在重大决策前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在相关网站公布,吸引网民在上面留言讨论,供其建言建策。对于网友提出的建议,要给予必要的回复,以资鼓励;经常性运用网络进行民意调查;在网络选举方面,国内已经有运用网络博客进行人大代表的竞选宣传,这必将对社会各阶层人士参与选举所运用,需要立法规范。重点培养一批网络群体代表,使之代表自身联系群体的利益,能够通过合适的途径进行政治参与;加强与自由职业者的联系,尤其是记者、撰稿人、律师等的联系,促进网络政治参与的理性有序、合法。积极化解、打击非法网络政治活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网络政治参与模式的研究,并采取针对性的对策。一般来说网络政治参与都有“网络发布―社会影响”这两个环节,网络政治参与的关键是网络发布后,形成足够的影响。要有序规范社会各阶层的这种政治参与,必须在其网络发布后尚未形成足够的社会影响前,及时予以引导,使之导向正确的方向;对于重大政治事件,要第一时间尽可能全面详细发布信息,以压缩政治谣言空间;对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可以建立网页、博客等形式,广泛征求社会各阶层的意见,如汪洋书记请网友“拍砖”,“灌水”,倾听网民心声等。
3.5建立虚实结合的统战工作机制,使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统战工作联动、相互协调
网络是现实空间的延伸,网络中表现出来的诸多问题根源在现实,因此必须建立虚实结合的统战工作机制,使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统战工作联动,相互协调,这是建立良好的网络统战工作机制的前提和基础。从网络统战机制建构来说,要以和谐阶层关系为目的,以政治参与、利益协调、思想政治和法制教育等为抓手,加强观念和舆论引导,以增强网络服务能力为推手,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处理好网络遮蔽现象,处理好阶层间利益冲突,对网络上的不良思潮加以引导,和谐阶层关系;二是做好网络舆论引导;三是突出做好网络政治参与工作,包括网络民主、建言建策、民主监督、民意反映等方面,网络群体性事件防范和化解。四是增强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能力。
3.6根据形势发展要求, 创新统战工作载体,展拓统战工作的新领域
统战部门掌握着公共资源,社会各界人士则掌握了各种社会资源。在新形势下,我们一方面要建立统战信息“直通车”机制,努力创造社会各阶层人士平等参与平台,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人士的人才和资源优势,不断提高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切实发挥信息为领导决策的参谋作用。比如县区、街道的同志们和群众打交道多,掌握居民群众大量信息资料,而专家学者则对一些公共管理案例非常感兴趣,对一些新生事物和现象非常喜欢研究,新闻记者则非常需要新闻线索,非常需要一些新生事物来进行报到。这些都可为党委和政府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另一方面,要把统战工作化虚为实,化软变硬,就必须依托载体,利用载体,只有把统战工作化作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活动,寓政治联合、政治协商于具体的交友联谊、合作共事之中,才能起到虚功实做、有形有声有色的作用。如通过网络组织私营企业家网友为贫穷地区发展经济做贡献,可极大地激发广大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回报社会、帮贫济困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争当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从而使统战工作的团结、引导和教育落到实处。
总之,我们要在统战工作中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为党的领导和建设服务,同时要加强电子党务政策体系、领导机制、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建设,积极引导网上舆论,加强对网络的监管,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信息化条件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党的先进性。

(致公党汕尾市委市直第二支部张武位、致公党佛山市委会陈小霞、致公党惠州市委会 陈思雄、广东海洋大学工程学院蒲晓强)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3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 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2007-10.
[3]《政府网站的冷与热》.《南方月刊》.2009年3月26日
[4] [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法律理论的前沿》[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97.转引自陈卫星著. 传播的观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259.
[5] 谢加书 蔡东丽 .《面向新社会阶层的网络统战工作研究》. 2008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
[6] 熊晓萍.《论当前网络传播中的失范现象》.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0后文学与网络的互动关系研究”(项目编号:08BZW07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7] 孟建、祈林.网络文化论纲.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218页.
[8] 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2007-10.
[9]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