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宣传工作 > 理论研究

中 华 民 族 的 主 心 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是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是有能力领导全国人民进一步走向繁荣富强的党。
九十年辉煌历程中,有许多光辉篇章值得我们去追忆,有许多优秀共产党员值得我们去怀想!九十年前,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九十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从建党之初的五十几名党员,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执政六十多年后拥有七千八百余万党员的大党。这九十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九十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了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这九十年,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不断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九十年,是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断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九十年,是为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而不断经受考验、发展壮大的九十年。这九十年,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与日俱增。中国共产党的业绩、地位和形象,都同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
一.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自诞生之日起,就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旗帜,忠实地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利益。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代代中国人前仆后继,欲拯救中国于水火。然而,1864年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陷落表明旧式的农民运动不能完成反帝反封的历史任务;1898年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表明资产阶级改良方式不能完成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1912年“无量头颅无量血”的辛亥革命换来“假共和”表明资产阶级革命也无法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命运!
中国人民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核心为他们指出明确的斗争目标,并把他们的力量凝聚起来。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她改变了中国一盘散沙的历史状况,使中国人民有了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而共产党之所以能把他们凝聚起来,根本原因就是她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共产党第一次提出了明确提出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是共产党采取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是共产党推动下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并在大革命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东北三省沦陷后,是中共从民族大义出发,同以原东北军为主体的抗日义勇军进行合作;“一二八”事变后,是中共中央号召各界民众组织义勇军,并发动沪西日商纱厂工人罢工,以支援十九路军的抗日作战;1935年华北事变后,是中共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各党派、各界同胞、各军队都应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捐弃前嫌,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抗日救国;1936年5月,是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反蒋抗日”的口号,联蒋抗日。共产党的这些主张,均以民族大义为重,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故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不仅得到人民的支持,也得到国民党内抗日派的赞同,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为了贯彻和实现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抗战和争取抗战的胜利,共产党加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吸引着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和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冲破重重阻力奔赴延安,来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战区。解放战争能够取得胜利,根本原因还是共产党顺乎民意,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中共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赢得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历史已经证明,中共自成立以来始终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民族独立的中流砥柱到伟大复兴的时代先锋,从救国救民到强国富民,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从送“瘟神”到抗“非典”, 从1998抗洪抢险到2008汶川抗震救灾,从承办奥运会到举办上海世博会,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三个代表”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次次重要历史关头,中共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走在时代的前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心骨。
二.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和以民为本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精神力量的作用。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中讲到,“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江泽民同志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中共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无数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换来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新中国建设时期,为了国家富强和各民族共同富裕,中共始终坚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应面对各种艰难困苦和严峻挑战时,表现出强烈的进取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共队伍中涌现出无数个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郑垧靖,他们为了国家利益,为了民族利益、为了广大人民利益鞠躬尽瘁。
中共历来重视民族精神的培育: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抗洪抢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
中共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的成功,是因为中共继承并传播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中国共产党人,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发挥着模范和表率作用,中共是中华民族的主心骨。
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经济腾飞的缔造者
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没有机器制造业。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仅用三年时间,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建国60多年来,我国一直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经济建设。前30年,在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实行计划经济,组织实施了五个五年计划,并制定了“六五”计划。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步明确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组织实施了六个五年计划(规划)。
3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越出计划经济的框架,走向了市场取向改革的道路。1979年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它的实施是中国市场取向成功的第一推动力。从1984年起,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冲破了长期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束缚,使我国国民经济走上了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的一个伟大创举。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从而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扫除了观念上的障碍。1992年,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至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初步形成。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快速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显著的成就。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中国人民迈上了一条生气勃勃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1978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8%,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长到5.13万亿元。与此同时,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一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陆续开工、相继建成……
――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760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同期,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从206.4亿美元增长到2.17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
――载人航天工程、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型油气田、高档数控机床、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科技专项组织实施,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产业核心技术被攻克……
――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东部地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中西部地区发展能力逐步提高,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活力不断焕发,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
――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呈现新局面。200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0160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4140元,贫困人口也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2007年的1479万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至2007年的246619亿元。截至2007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4位,外贸总额位居世界第3位,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1位。
2010年10月,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综合考虑未来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和条件的基础上,《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居民收入、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五个方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会明确提出未来5年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是继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中国社科院2011年1月12日发布的《亚太蓝皮书》指出,2010年中国成为多数亚洲国家最重要的出口市场,成为亚洲经济最重要的拉动者。蓝皮书说,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对亚洲经济而言,中国经济的强大需求弥补了欧美消费需求不足留下的缺口。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4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每年新增消费需求相当于整个韩国的产值。与此同时,中国国内消费占经济的比重仅为36%,不仅在世界同等收入国家中的比重最低,在亚洲新兴经济体中也是最低的。中国消费增长的空间还很大。社科院的蓝皮书还指出,中国经济规模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区域内第一大经济体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腾飞了,而这个经济腾飞的神话正是中国共产党缔造的。
追溯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我更深深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近几年,随着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的召开,我国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正在我们面前逐步绘就。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树起了一座里程碑;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上了新的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展现新的前景。
历史已经证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果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不怕牺牲、艰苦奋斗、锐意进取而取得的。9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勇往直前、公而忘私、率先垂范、勇于实践,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是中华民族的精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承载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主心骨。


.作者: 李秉记(致公党汕尾市主委) 傅以君(江西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