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政治,多为政党政治。政党的存亡兴替,不仅在政策正确与否,更本质的是其路线方针先进与否,符合时代潮流与否,代表人民利益与否。“1950年,蒋介石在《反省录》中声称,革命失败,起因在于党务内部的分裂,以致影响的军事、政治、经济、社会及教育等各方面的纷乱与崩溃。”、“1950年2月2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表示,革命事业以党为基础,多年来,自己专力于军事与政治,将‘党事’委之他人,结果在人事、组训等方面毫无基础,以致败亡既速且惨,今后不能不‘以党事为先’”。(《同舟共进•回到现场》《蒋介石如何在日记中反省》一文中的摘录。)蒋自以为找到了其败亡之因,有如电影《建国大业》里的经典台词“反腐败就会亡党,不反则要亡国”可笑悖论。
“以史为鉴,不可知兴替”。蒋之“党事”为何事?查阅词语解释为:党事(�h事),党锢之事。那么,“党锢”又作何解释?检索词语解释为:党锢(‘锢’就是禁锢的意思):统治者(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禁止官员出于共同的私人利益基础,结成党羽,以联合的方式使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向政府施加影响,用以促进或阻止统治者决策的改变,以便在从中实现自己的利益主张。也就是,统治阶级要想维护自己的统治首先要严肃内部管理,正人先正己。
“以党事为先”是政党立足之根本。正如上文作者杨天石所述“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人们在创造新一页历史的时候,不可能离开既往历史的影响,更离不开对既往历史的认识与科学总结。”反观蒋介石的《反省录》,可以看到,任何一个政党、在任何一个时期都应“以党事为先”,这是政党立足之根本。
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追悼会上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是履行职业、职责的精神动力和衡量职业行为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中国共产党章程》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从中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之日,无不是“以党事为先”、无不是在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获得了人民的拥护爱戴,取得了一次次的胜利。
当我们站在二十一世纪,回首建党九十年,我们会强烈而深刻地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国上下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展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人民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辉煌成就,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如此的自豪,并发自内心地赞叹: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新时期,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中华民族如何抓住并用好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真正做到保障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凝聚举国上下一条心,真正成为广大人民认可、敬重的党员和政党是摆在执政党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针对新时期的特殊时政,提出几点拙见,以供探讨。
一是坚定信仰,凝聚民心。信仰是政党的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和团结全党共同奋斗的根本所在。信仰一直是支撑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信仰可以超越金钱、权势对人的诱惑,信仰更是建设新中国的基石。三十年来,社会快速变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种思潮的冲击,官员腐败、分配不公等带来社会逆反心理强烈。人民群众在不断提高的生活条件下,不满情绪却异常涌动。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信仰,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才能凝聚民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开创我们的事业。
二是从严治党,树立民望。党的纪律是建设党的事业的保证。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把严格管理监督干部作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提出要坚持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相结合,健全干部管理机制。要加大治懒治庸力度,着力解决干部管理不严问题。为此,党纪要严于国法。从严治党,首先是从严管理干部开始。针对当前领导干部违犯国家法律法规时,由于党纪时有执行迂宽,往往引发群众对党政干部和政府的不满。总之,从严治党要落在行动,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政治氛围。
三是建立健全基层对党政领导干部考核机制,形成一种对上承担、对下负责的管理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有关从严治党的方针政策与文件络绎不断,成效却并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有一点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可操作性不强,力度不够,没有实实在在的在党内形成“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氛围。提高基层群众的满意度、认可度在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中的比例。要真正体现“执政为民、为人民服务”,评价和监督必须来自基层群众,才能形成既对上承担,又对下负责的管理体系。
四是切实改善民生问题,让人民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各级党政领导爱民。为此,要在民生的基础层面,也就是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资源的分配中体现出公平、公正,体现出民生为本。同时,保障党政工作人员的基本收入与社会福利,保证生活的尊严,滋养党政工作人员的正气与底气。
五是融民族精神于共产主义观念,形成大一统的民族信仰。汇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将爱国家、爱人民、爱亲人、爱自己的具体行为与共产主义事业的远大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把个人信仰融于整体信仰,把党的信仰与民族信仰联系起来,形成大一统的民族信仰,克服国民信仰缺失。
(李建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