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宣传工作 > 理论研究

构建体现党的群众路线要求的干部政绩考评体系


摘要: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构建体现党的群众路线要求的干部政绩考评体系,就要从当前干部作风上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不断完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及方法体系,发挥考评“指挥棒”作用,推动干部作风转变。干部政绩考评体系主要包括指标体系、考评办法、考评主体和结果运用四个方面。
   关键词:党的群众路线;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体系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当我们认真总结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为取得的经济成就所鼓舞的同时,我们也发现,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的富裕,有的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一些领导干部在作风上开始出现一些不符合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的问题,特别是反映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领导干部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等现象不断出现;脱离群众、不负责任、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比比皆是;追求轰动效应、贪图名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政绩工程”屡禁不止;一味热心制造“亮点”,弄虚作假、不求实效的问题日显突出。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除了一些领导干部对于党的群众路线存在认识方面的问题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没有树立体现正确历史观、人本观的政绩观。政绩是否具有持久性、连续性,关键是看能否经得起实践、历史、人民的检验,经得起群众的评判。因此,领导干部的贡献和政绩,不应停留在汇报材料以及会议文件上,而是要用人民群众评价这个最科学、最公允、最本位的“天平”称量,要看是否明确历史是一切真伪评价的“镜子”[李俊伟. 以科学的政绩考评体系推动作风根本转变[N]. 辽宁日报, 2013-08-20.]。
  在新的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所要求的政绩,是坚持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政绩。领导干部担负着决策工作和组织群众的重要职责,必须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作为创造政绩的根本指导,把“为民、务实、清廉”作为工作思路的基本点,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和政绩观。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活,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样的政绩,才是党和人民所需要的政绩,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所需要的政绩。
  应该说,近年来在我国政治生态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现象,虽非主流,但其不良后果及恶劣影响却非常大,如不及时加以纠正,会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在广大党员干部中,特别是在党的中高级干部中,对于党的群众路线、正确的政绩观,绝大多数同志认识上是比较清楚的,但在实际行动中还是有一些领导干部完全违背了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观念淡薄,工作作风华而不实,既不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又不联系群众听取意见,往往仅仅凭“想当然”办事情,靠“拍脑袋”做决策,拼命追求“短平快”,急功近利要“政绩”,结果留下或是“半拉子”工程和一屁股债务,或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故发生,最终“政绩”变成了令群众心寒的“政疾”[弘扬延安时期群众路线的光荣传统[EB/OL].[2013-08-06].
http://www.zgdsw.org.cn/n/2013/0806/c366243-22460767.html]。追本溯源,问题关键就在于领导干部认识与落实上的差距,在于思想认识上的明了与工作作风上的不对称,在于我们缺乏一套体现党的群众路线要求的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体系。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6月22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门会议上再次提出要“完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用科学的政绩考核“指挥棒”推动作风转变。”
  正是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群众认可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及方法体系,所以在现行的干部政绩考评中就出现了指标简单化、群众边缘化、结果随意化等现象。有些实绩是政绩还是“政疾”,群众说了不算,往往由上级领导说了算,甚至是主要领导说了算。由此就引发了领导干部在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和科学发展观上出现的偏差和误区。最近因涉及中石油腐败窝案被查处的国资委前主任蒋洁敏虚报“政绩”的典型案例,就很能说明一些问题。据有关媒体报道,2007年当时还是中石油副总经理的蒋洁敏,为了打造“政绩”,不惜对外谎称发现冀东南堡油田油气总储量超过10亿吨,探明储量逾四亿吨,相等于约30亿桶油。当时由于国际原油价格暴涨,中国油耗倍增,进口比重越来越大,中石油发现新油田消息立刻引起举国欢腾,并受到当时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岂料短短数月后,当局证实实际储油量远远少于此数,可采储量只有约6.35亿桶,仅及原先公布的五分之一,但蒋洁敏已凭着这份虚假的政绩升任中石油总经理[欺骗了温总理的蒋洁敏[EB/OL].[ 2013-09-09].http://business.sohu.com/s2013/jrzj202/]。蒋洁敏升迁“秘诀”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虚报浮夸、唯上迎合、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这也反映了这类干部错位的政绩观。“蒋洁敏现象”虽非普遍,但也绝非个别。要解决这一问题,从制度和机制上促使各级领导干部不但在思想认识上,而且在实际行动中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和科学发展观,真正形成促进优良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就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专门会议上提出的要求,制定出一套体现党的群众路线要求的干部政绩考评体系,发挥考核评价“指挥棒”作用,促进干部作风根本转变。笔者认为,构建政绩考评体系主要应包括指标体系、考评办法、考评主体和结果运用四个方面内容。
  第一,实现指标体系的系统化,解决“考什么”问题。在考核指标及评价标准的设置上,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的“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的新要求,着力增加体现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内容,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标准,对照中央“八项规定”和传统的优良作风,全面构建干部政绩考评指标体系。一是指标体系体现全面性。即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既要考核经济指标,又要考核民生指标、社会指标和环境指标;既要考核领导干部取得的“显绩”,更要重视和留意领导干部的“潜绩”;既要评价当前取得的进步与发展,更要评价对未来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既要从增长的量上进行比较,更要从增长的质上进行衡量。二是指标体系体现针对性。即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部署和上级部门的有关要求为前提,并与单位职能、本地情况相结合,提出不同的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三是指标体系体现民本性。坚持把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纳入考核内容,坚持把社会公认度和群众满意度作为实绩考核的刚性标准。四是指标体系体现导向性。即突出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结合工作岗位实际,把干部作风的群众满意度评价指标进行细化、量化,发挥在转变干部作风上的导向作用。最后,考评指标的设置还要做到简便、管用、便于操作。
  第二,促进考评方法的科学化,解决“怎么考”的问题。考评方法是否科学,考评途径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考核效果,决定着评价结果。因此,科学构建考评干部政绩的方法体系至关重要。在考评方法的改进上,力求形式多样、层次有别、手段丰富。一是坚持日常考评和定期考评相结合。注重全面客观地分析领导干部的履职和实绩情况,注重把日常一贯表现与定期考评中了解的情况进行相互印证,特别是结合年度考核和党风廉政检查、机关民主评议、巡视、经济责任审计等专项考核情况进行认真分析,从历史的角度来考评领导干部政绩。二是定性考评和定量考评相结合。对各类定性考评,能定量的定量,难于定量的,进行定性分析比较,最大限度地减少为追求“客观”,而只看显性数量指标的弊端,得出比较确切、科学的考评结论。当前干部考核的最大弊端是为了追求考核的“真实、客观、科学”将复杂的行为结果和政绩简化为简单的“数字游戏”,造成干部考核中的真实的虚假、客观的主观、科学的伪科学。如考核中关注数字,却根本不考虑真实的数字背后的价值和效果的好坏;评价指标选定显性可测量的项目,表面上很客观,实际非常片面和主观随意,如城市拆迁中的建筑面积和大楼是可测量的,但对城市历史文化的破坏和对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往往是隐形的;在考核中追求所谓科学,由所谓“专家”根据不同的考评主体、内容按照从国外抄来的并未得到科学性验证的所谓“科学方法”,确定具体指标,相应权重,赋予相应数值,建立一套所谓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而结论却背离实际,结果完全不具有应用价值或者产生恶劣的应用效果,这是一些地方在干部和政绩考核中盲从科学而迷信伪科学的结果。
  第三,推进考评主体的民主化,解决“谁来评”的问题。在考评中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党的群众路线相结合,坚持群众公认的原则,在考评环节要扩大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积极引导群众讲实话、讲真话,将民意真正体现于政绩考评的全过程。这样不仅有利于组织部门更深入了解被考评对象的工作表现,同时也便于未被约谈的群众干部有机会向组织上反映被考评对象的情况,全面掌握被考评对象在工作圈、社交圈、生活圈中表现出来的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作风情况。衡量干部政绩,最根本的是看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这就要求在干部政绩考评上将考评变成群众知情、参与、选择和监督过程,使之成为一个规范化的民主和法制程序,以保证人民群众考核干部、评价政绩的主体地位。一是实行考评公告和政绩公示制度,扩大群众的知情权。特别是对考评目标、考评人员、考评内容、考评细则、完成情况、考评结果等,要通过新闻媒体、内部简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公开,广泛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二是加强群众评议工作,注重落实群众的参与权。坚持用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特别是对跟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民生指标的考评,要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真正做到政绩考评不以工作总结代替老百姓的直观感受,不以统计数据代替实际发展水平,不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三是探索建立由人大或者政协作为独立的第三方的评价制度。扩大考评工作中的社会主义制度民主。四是完善考评监督举报机制和申诉机制,确保群众的监督权和被考核对象的权益。通过公布被考评对象、考评要点、考评时间、考评组成员、联系方式以及举报受理电话和信箱,举报和申诉仲裁机制等,进一步畅通群众监督和被考核对象申诉渠道,使考评工作既让群众知晓,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又有效维护被考核者的合法权益,增强了考评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第四,防止考评结果的随意性,解决“怎么用”的问题。干部选用是风向标,党组织“要树立正确用人导向,让作风好的干部受到重用,让作风不好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惩戒。”要把考评结果有效运用于选人用人,带动和形成优良作风,使广大干部自然地朝着正确的群众观和政绩观所要求的方向去努力。一是考评结果与干部评优相结合。要把考评等次的评定与晋级、奖金直接挂钩,对那些工作实绩突出、作风优良的干部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充分发挥考评的激励机制。二是考评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相结合。要把考评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职务升降的重要依据,重用和表彰推动实绩突出、群众公认、作风优良的干部,使考评工作真正成为干部综合素质和选拔任用的“指挥棒”。三是考评结果与干部问责相结合。要根据考评结果,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对违规决策、执行不力、疏于管理和行政不作为等问题,责令相关单位和人员限期改正,并视情节轻重,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特别是针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严格依法追究责任,做到有错必纠,有责必问。四是考评结果与干部培训相结合。要建立考评结果与培训挂钩机制,通过培训提高干部的素质。根据考评反馈结果,及时发现不足,设定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确保培训效果。考评结果也是个人自我认知的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张二辰.干部实绩考核必须走群众路线[J].探索与求是,1999(2).
[2]中共四川省委组织部课题组. 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及评价办法[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3).
[3]李俊伟. 以科学的政绩考评体系推动作风根本转变[N]. 辽宁日报, 2013-08-20.

                                         ( 吴克昌  王鸿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