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宣传工作 > 思想建设

中国梦也是一个历史梦----应该在干部观念中植入历史观


  我们的国家正在日益走向一个现代化强国,这样一个中国梦也是100多年来的民族梦。现代化的强国决不是简单一维的图景,而是一种立体的系统建构,单一的经济甚至制造业的现代化不仅不可能实现,更不可能缔造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现代化的国家不仅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面现代化的体系,也是空间上现代性的普遍化和时间上劳动成果的累积过程。因此,梦想要成为现实,就必须在梦想中建立起立体的空间。
  然而在越来越接近于梦想实现的时候,我们却越来越失去时间维度的感觉,失去历史自觉。
  今天在中国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建设工地上,我们很难找到像欧洲一样保存着几百年前风貌的历史古镇,我们在各种单位和组织的内部空间几乎见不到纪念、传承为这个单位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的照片、物件和文字记录,在国家和区域的公共空间,我们也鲜能见到民族伟人和民族英雄的雕塑、纪念馆和碑铭雕刻。这些在欧美国家随处可见的历史虔诚和文化精神敬仰,在我们各地的现代化进程中被荡涤无余。我们规划一个城镇,建设一栋楼房,作出一个决策,完成一项工作,既不考虑过去,也不考虑将来,考虑的只是当下。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在制造未来更多更难解决的问题。
  云南省委书记在反思和批评昆明的城市建设时说:昆明在建设过程中,作为城市发展内核的历史文脉被割裂。他列举1950年代的拆城墙、填护城河,1980年代的拆除武成路、金碧路原有建筑来说明: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基本上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这对昆明历史文化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
  “大拆大建”的发展模式其实又岂止昆明一城一地?又岂止是城市楼房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在文化上,在政策上,在制度上,在政绩观上无不处处体现出这种“革命”意识,每一任领导都急于通过否定前一任领导的工作来显示自己的创新和政绩,通过物的建设来展示自己的治绩。似乎不彻底“打倒”、“革命”、“抛弃”旧世界,就不足以创造新世界,这样一种“革命”意识蔓延于我们的政治和行政文化中,是造成背离群众路线的“四风”滋长的深层根源。也是今天在发展过程中大量短视行为、“豆腐渣工程”、“面子工程”,把改革过程中变成“折腾”过程等现象泛滥的根源。
  因为我们在世界观中缺失了历史观。我们缺乏对他人劳动成果的起码尊重,也就是缺乏对人本身的起码尊重,缺失历史感必然导致人文精神的丧失,也就必然导致对未来和后人责任心的丧失。我们既然可以对前人及其贡献毫不尊重,也就不会顾虑后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追究,不会生成对后人和历史的责任心,而只需要关怀自己当下一己的私利。因此拆祖先的房屋,毁子孙的环境的事情就变得很自然了。
  有鉴于此,我们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在中国梦实现过程中需要重拾历史感,需要培植历史自觉。特别是在干部教育和学校教育中要加强历史观的教育,在政绩考核中要建立历史评价维度,应该将历史感深刻地植入到我们的世界观和政绩观中。
   
    ( 吴克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