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宣传工作 > 思想建设

深化教育改革,培养与时俱进的合格人才


  世人瞩目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祖国的首都北京胜利召开。翻开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告,一个鲜明的主题历历在目:全面深化改革,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改革”是公报中出现最多也是最重要的关键词,全文共出现50多次。这也表述了中央对改革的高度关注和坚定决心。对于一名教职员工来说,倍受鼓舞,而且我们最关注的就是教育和文化改革。相信,这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声。
  关于文化体制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关于教育改革,公报将教育领域的改革,描述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其中三个“最”,既表明了对民生问题的持续关注,也体现出了改革的创新。比如,在教育领域的改革,使用了“综合改革”的字眼,这实际上拓展了教育改革的范畴。可以展望,这不仅意味着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要强化履行政府的法定义务,还意味着技能教育、高校教育将向更加注重教育规律,注重创新的模式转变。
  改革,就意味着风险,很可能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摸着石头子过河,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改革,或许短时间内收不到预想的成效,然而,不改革,一点希望都没有了。在我市,今年初中升高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引起了市民的高度关注。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2013年初中升高中限额招生,打破了以往学生考试优劣,只要家庭有钱,成绩差甚至不及格的考生一样上高中就读的“传统习惯”。过去,由于这些学生的基础太差,上高中就读之后,成绩老是跟不上。越是如此,这些学生就越无心向学,形成了恶性循环。既拖了高中学校的后腿,占了一些有潜质本应就读高中的学子的学位,还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然而,并不是这些学生一无是处,其实,他们有他们的爱好和专长,把他们接受到自己爱好和能够发挥自己所长的中职校等进行系统、规范化的技能培养教育,是挖掘和培养他们成才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我市多年来教育系统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事实证明,这一步迈得好,学校欢迎,老百姓拥护。
  当前,在学校开展“同课异构”的教育模式,其实也是教育系统开展的一项尝试性教学改革。墨守成规,教条主义虽然搬来可以即用,但未必是最佳的教学方法。因人而异,根据每一位教师的特点、风格和习惯以及备课的方式不同,让老师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为学生授课,寓教于乐,这本来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这种改革,我们为何犹豫不决?还在观望等待什么?
  教育事业是培养人才的行业。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文化知识、科学知识,我们还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学会做人的道理。知识本来是无界限的,但是,如果导向错了,人的品质出现了问题,那么,或者掌握的知识越多,危害社会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改革那种“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错误做法,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之后真正能够独当一面、自食其力,这不能不说是当前教育改革所肩负的重任所在啊。教育系统是社会的文化高地,是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对社会的文化建设具有强烈的辐射功能、提升功能和示范功能。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就要大力推进学校文化改革建设,与时俱进地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学校文化的创新力、软实力和竞争力,为文化强市、文化强省、文化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不懈的努力和新的、更大的贡献。

                    (黄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