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宣传工作 > 致公风采

遵义城头的第一滴血――邓萍将军的生前死后


他曾组织领导平江起义
他曾任彭德怀的参谋长
还曾任红军东方军参谋长
他参加过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
他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1935年2月27日
在遵义
他倒在张爱萍的怀中
他是红军长征途中牺牲的最高军事将领



我是先知道遵义会议,然后才知道遵义这座城市,因为遵义市,才了解贵州这个西部
省份的。
2016年6月24日,清晨,我乘广州飞遵义唯一的班机,赶去这个城市的红军山,与作
家协会的“大部队”会合。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作家协会组织了部分作家重走长征路,之前,他们已经
乘机到了贵阳。
我因为会议耽搁,直飞遵义――这是我第一次到这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城市。
登机后,我正为到了遵义机场,如何赶去红军山与“大部队” 会合而发愁。我与邻
座的女生聊天,她叫“周周”,是遵义市本地人。当她得知我第一次来遵义,就主动跟我
说:“我家就住在红军山附近,我送你。邓萍墓也在红军山上呢”
我的神经一下子就被剌了一下――什么?邓萍墓?



读小学时,有个男同学叫邓萍,长得文静、秀气。每次老师点名“邓萍”,他怯怯的
答“到”,同学们立即笑翻了天……
一个男生取个女人的名字,当然容易让人觉得新奇。山村小学的男同学取名叫“刚、
强、华”,而女同学则是取“英、萍、兰”,另外,就是“某招娣”,“ 召弟”,甚至
还有“再招(弟)”的。
除了嗤笑之外,大家当然想知道他为什么会取女人的名字。
平时,邓萍很少与我们一起野。后来,一个偶然事件,我们成了好朋友。某天,我终
于忍不住好奇的问他: “你为什么取个女人的名字呢?”
他告诉我,爷爷出生时,得了怪病,差一点就死了。爷爷的爸爸为他寻医问药,找了许多
郎中,也没有治好。后来,一个叫邓萍的红军带了医生帮他爷爷治好了病。
红军离开赣南后,爷爷多方打听,但是,却再没有那个红军的消息。解放后,爷爷还
到县政府去打听过,听说,那个叫“邓萍”的红军死了。
怎么死的?在哪儿死的?
他不知道,他爸爸也不知道,当然,他爷爷也不知道。于是,爷爷就取名纪念那个叫
邓萍的红军。
我们想象不到,他的名字里还真有故事,并且与红军有关的故事。



遵义机场很小,到机场后提了行李很容易出站。
“周周”带我坐上了接她的一辆脏兮兮的吉普车。司机也许是她的男友,她没介绍,
我也就不好问。那小伙子有些羞涩的对我解释:昨天去钓鱼回来,没来得及洗车呢。
事实上,对此我并不在意,现在我在意的是,如何抓紧赶到那个红军山,如何看看那
个邓萍墓。
他开车速度很快,从机场到红军山40分钟左右就到了。而作协“大部队”当时还在遵
义会议纪念馆逗留呢。
于是,我先登上了红军山……



1935年2月26日,天刚蒙蒙亮,遵义城头守军的枪尖,在朝霞的映射下,闪着寒光。
为确保攻占遵义取得顺利,邓萍跟随担任前卫任务的红十一团行动。红军攻占娄山关后,
中央决定趁敌人喘息未定,跟踪追击再攻占遵义。27日,黄昏,邓萍与红十一团政委张爱
萍、团参谋长兰国清,趁太阳落山时黄昏的余光,率领部队前进到遵义老城北门外的前沿
阵地潜伏。
天越来越暗,把部队安置好后,他们三人慢慢地、小心翼翼的挪动到距城墙10余米的
小河边,隐蔽在草丛中,用望远镜观察遵义城头附近的地形和敌人的布防,研究部署夜间
的攻城战斗。
三人距护城河50米远一个小土坡的草丛里隐蔽,他们要寻找一条便于部队向前运动的
路线,以便夜幕降临时发起总攻。参谋长兰国清曾建议距离太近,安全得不到保障,需要
转移。但是,邓萍没有同意,说这里就近便于观察。
忽然,邓萍从望远镜中,发现三营潜伏地有一部分战士正在爬城墙,他觉得莫名其妙。没
有命令,他们为什么要爬城墙?为什么三营在总攻之前单独行动?
因为按原计划,部队只要接近城墙隐蔽起来就可以,待发起总攻才爬也不迟。
他正想办法命令三营停止行动时,又发现三营的官兵一个个又爬了回来,邓萍更想不
通他们在干什么?
不久,三营的通信员跑了过来,报告说:发现遵义的围墙是两堵,三营爬进去一连多
人后又撤回来了。
邓萍清楚了情况后,命令通信员马上返回,通知营长:部队不要撤回,准备在主力部
队到来后,发起总攻之时爬城墙。
通信员飞快地向三营隐蔽的地方跑去了。
也许是通信员慌乱中的奔跑,弄出了太大的动静,也许,是守军本身早就已经注意到
了潜伏着这边草丛的可疑。于是,守军的机枪、步枪向邓萍他们隐蔽的地方胡乱射击。
突然,一发流弹击中了邓萍的头部,他歪倒在了张爱萍的怀中……



邓萍,原名邓少章,1908年出生,四川省富顺县(今自贡市)凉高山人。
刚满19岁的邓萍,独自前往武汉,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主
义青年团,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七一五”事变后,邓萍受中央委派前往湖南第五师第一团搞兵运工作,先后在营
部、团部担任书记官和副官。邓萍与彭德怀、张荣生、李光组建一团党支部,邓萍任支部
书记。
1928年7月18日,因南华特委被破坏,黄公略、黄纯一、贺国中等一批地下党员暴露
被捕。情势危急下,彭德怀与邓萍等召开会议,提前发动起义。7月22日,他们率领一团
一营在平江天岳书院大操场誓师动员,向平江县政府、民团、清乡队、清乡委员会发起进
攻,历时不足100分钟,解除全部武装,俘虏千人。24日,平江县委在月池塘广场召开万
人大会,宣布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正式成立,并成立了平江县苏维埃政府。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平江起义、
起义后,湖南当局调集大量军队围攻平江,彭德怀、邓萍领导的红五团被迫撤出平
江。8月,国民党实行三省会剿,红五团多次反攻未果。9月遵照湖南省委指示,部队向南
突围,与红四军在武冈新城会师,共同进行井冈山保卫战和创建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
1930年6月,中央指示红五军与红八军合编为红三军,由彭德怀任军团长,滕代远任政
委,邓萍为军团参谋长兼五军军长。7月率军反攻平江,夹击国民党3个旅,大胜国军,追
击并占领长沙。
1931年,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红三团转入江西。同年秋,邓萍与何长工受中央
委派,合并随营学校、闽西彭杨学校建成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确定在瑞金九堡建彭杨
学校,在于都建公略步兵学校,在村下建红军大学。
1932年,红三军团与红七军团的十九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东方军”,彭德怀为总
指挥,滕代远为政委,邓萍为参谋长,东出福建,连克清流、归化、将乐、顺昌4城,不
久又攻下连城,扩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7月至12月,东方军两次入闽期间,共歼国民党8
个团,俘获6000余人。



在攻打遵义的战斗中牺牲的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是长征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红军将
领。
张爱萍回来后,把参谋长不幸牺牲的事情跟彭德怀打电话报告,刚说了一句“邓参谋
长”,就听见彭总怒骂:你们这些狗娘养的,猪娘养的,统统给我到前面死光算了。
邓萍黄埔军校毕业后,就到了彭德怀的团里工作。邓萍还参加了彭德怀的入党仪式。
平江起义之后,邓萍就一直给彭德怀当参谋长。所以,彭总和邓萍感情非常深厚。无疑,
邓萍的死,对彭总的精神打击非常大,因而,他感情冲动控制不住情绪、发脾气。
由于当年战事紧张,只对邓萍的遗体作了匆匆掩埋,未留下任何标记。新中国成立
后,在彭德怀的亲自关注和老战友的共同努力下,遵义当地政府经过多方反复追寻,终于
找到了邓萍烈士的遗骸。
1953年,遵义市政府确定在小龙山上修建红军烈士公墓,并将在当年战场遗址上找到
的77位红军烈士的坟墓及遗骸陆续集中迁至小龙山上。同时,把远近闻名的红军坟也从桑
木桠移到小龙山。
从此,遵义人民习惯把小龙山称为红军山。
走进陵园大门。沿石阶而上,在陵园顶端的平台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气势雄
伟磅礴、造型设计新颖别致的红军烈士纪念碑。
碑的正面,是邓小平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在阳光照射下熠熠闪
光。碑的外围是一个直径20米、高2.7米,离地面2米的大圆环,圆环外壁上镶嵌着28颗闪
光的星星。
碑的后面,就是邓萍将军墓。
我们现在看到的墓,上面刻着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的墓名“邓萍同志之墓”。墓地坐
北向南,由正墓室、左右侧室及其延伸段和花圈组成。墓身均以长50、宽40厘米的红砂石
扣砌,棱面规整,通宽约32.55米。正墓室高于侧室,呈“凸”字形,墓顶正中竖一红色
五角星。墓身正面嵌有墓碑,用的仍旧是张爱萍将军手迹“邓平同志之墓”六个黑底白
字,每字约30厘米见方。左右侧室上壁刻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
邓萍墓的右后侧,在2004年新建了红军长征在贵州牺牲的1338名烈士英名,由28块碑
连成一体组成的红军英烈墙。
事实上,邓萍烈士墓,曾经多次迁移且改名。
1959年初,国防部寄给遵义地委经过彭德怀亲笔修改的《邓平同志的简历》(这里
的“萍”字写为“平”字)。同时,国防部还寄来了彭德怀亲笔题写的墓名题字“中国工
农红军第三军团参谋长邓平同志之墓”。还曾电告遵义地委,说彭德怀元帅要亲来遵义为
邓萍同志扫墓。
但是,后来却说气候原因,飞机不宜飞行。不久,那个著名的“庐山会议”之后,他
再也无法来遵义了却这个心愿。
于是,墓名也只好改用时任中共贵州省委第一书记周林的题字“邓萍同志之墓”。
文革期间,周林也被打倒了,周林题写的墓名,自然也被抹去。
之后,谁也不敢轻易再题写墓名了。于是,邓萍的墓碑直接就被改为毛体字“红军烈
士之墓”――连墓名也改了!
  在某些人看来,历史,随时都可以修改的――连烈士的墓名也轻易修改。
1979年10月,张爱萍将军从北京寄来手书的《邓萍同志墓志铭》。此前,张爱萍就曾
为邓萍亲笔撰写过墓志铭。两篇墓志铭相比较,第二次改定的墓志铭除个别地方有时间变
化和字句斟酌的修改外,另有两处十分重要的修改:一是在“该军第一团”后面,增加
了“在彭德怀同志领导下”的字句;二是对邓萍同志的评价,增加了“深谋远虑,风华正
兴”的词语。
忠于历史,同时也恰如其分地评价了彭德怀元帅和邓萍烈士的历史功勋。在1984年的
迁建中,邓萍墓被再次移至现在红军烈士陵园内的位置。大理石镶嵌的张爱萍亲笔手书的
《邓萍同志墓志铭》取代了花圈。
2009年9月14日,邓萍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红军攻下遵义城后,张爱萍写下一首挽诗:
“长夜沉沉何时旦?
黄埔习武求经典。
北伐讨贼冒弹雨,
平江起义助烽焰。
‘围剿’粉碎苦运筹,
长征转战肩重担。
遵义城下洒热血,
三军征途哭奇男。”



从红军山上下来,我迎面就碰上了作家协会“大部队”。此时的心情,似乎有些沉
重。
我在想:这个邓萍是否就是救过我同学爷爷的那个邓萍呢?



二��一六年七月十九日

( 钟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