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国务院对于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一种奖励制度,获得者被称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0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发放政府特殊津贴。津贴人员每2年评选一次,对广大专家学者来说,这是一份极大的荣誉。从今年入选名单来看,高校和科研院所占比较高。其中北京大学24人、清华大学18人、首都医科大学18人、上海交通大学17人,入选人数位居前四位。广东省内高校方面,中山大学11人、华南理工大学5人、广州大学4人,入选人数位居省内高校前三位。
马玉宏多年来一直围绕工程抗震、隔震等方面开展研究,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科基金、973等项目20余项,横向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8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出版专著2部,参编国家标准3部,申请专利20余项。《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振动与冲击》、《中国公路学报》、《地震学报》、《地震研究》、《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等期刊审稿人。由于专业贡献突出,马玉宏获得多项各级别荣誉。2011年获广州市优秀教师,201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6年获广州市羊城最美教师称号,201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获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并获广州市三八红旗手称号,2018年被认定为广州市高层次人才―杰出专家。
马玉宏开展的“重大工程结构基于性态抗震设防标准研究”首次在国内系统建立了完整的基于性态抗震设计原则、目标、理论及标准体系,达国际先进水平,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纳入我国第一本样本规范《建筑结构抗震性态设计通则》CECS160:2004和地方标准《黑龙江省抗震性态设计规范》,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等9部规范的编制提供了基本依据,出版了我国首部基于性态抗震设防标准方面的专著《基于性态的抗震设防与设计地震动》,设计理念已被国内10余项工程采用。
在建筑结构隔震领域,提出了隔震建筑体系基于性态的抗震设防标准、全寿命性能评价方法,建立全寿命周期的总费用评估模型。成果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2项。作为主要执行人组织编写《建筑隔震弹性滑板支座》GB 20688.5-2014,是该类支座首部国家标准,填补了国内外空白,目前已获批编制相应国际标准,广大为第一主编单位。参编我国第一本《建筑隔震设计规范》国家标准,创新性地基于性态设计思想,添加核电站隔震等内容,填补国内空白,已通过审查会。
在核电站隔震领域,主持编制国内首部核电厂隔震企业标准《核电厂建(构)筑物基底隔震技术规程》;设计并协助建造我国第一座使用隔震技术的应急指挥中心―防城港核电厂一期工程;主持完成我国第一座采用整体隔震核电站ACPR 1000 + 试设计工作,获2015年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科技奖二等奖。
在桥梁结构隔震领域,探索近海桥梁隔震支座的劣化性能,揭示近海桥梁工程及隔震支座在老化、海蚀及地震作用下性能劣化时变规律。构建考虑各类海洋环境影响的橡胶材料本构模型,为港珠澳大桥等近海隔震桥梁全寿命性能分析、维护、评估提供依据。同时,负责港珠澳大桥非通航孔桥的设计地震动参数研究及隔震支座的试验和选型研究,为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和建造提供了合理建议和依据。参编我国第一部系列国家标准《桥梁隔震橡胶支座》GB 20688.2-2006,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二等奖”。
(供稿:广州市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