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宣传工作 > 致公风采

丹楹刻桷~孙共文中国园林小品欣赏


   


孙共文

  1959年12月出生于广州,结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研修班,多张作品参加全国、省市、美协主办画展,部分并获奖。现为广东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致公画院副院长、广东南越画院副院长、广州山水画研究学会副会长、广州羊城书法研究会副会长、广州隔山书画院理事、广州专修学院副教授。
缩地移山,始造园林。江山如画,园林庭院,也是山水画境。湖畔雅集,处处与山水画相遇,处处与自然共鸣,是传统中国文化生活的方式。名园从来是人们灵魂的憩息处,是山水画家表现的对象。历代画家已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经典名作,今天为天下名园造像,也是写山水的精神。
岭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和中原文化一脉相承。而岭南有临海之利,又有悠久的海外通商历史,使岭南不仅接触了各方海外文化,商业也随之繁荣,商业文化往往追求务实性、适应性和创新性。正是这样的地域条件,造就了岭南“多元共存,商文合流”的文化特质。这样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无疑也对岭南园林的造园布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园林文化亦是反映一个时代社会繁荣昌盛的一个重要象征。
因此,在中国综合国力强起的今天,三祥轩书画院在继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中,秉承艺术贵在创新之念,在以特有的诗、书、画、印、邮、“珠联璧合”艺术形式举行的《中国名家写名园(岭南篇)作品展》中,再次推出�u作精美的《中国名家写名园珍书珍画珍邮图册》,而收藏册中尺寸仅有20cmX30cm的园林书画小品,都是邀请参予展览的书画名家真迹,是极之难得和珍贵的艺术珍品。
咫尺天地宽,笔精画境幽。这是他们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寓画于园,更以园林为表达载体去表现寓园于画的艺术追求及对精神世界的寄意。广东致公书画院副院长孙共文的作品入选该册,现特登载,供赏析。




《中国名家写名园(岭南篇)珍书珍画珍邮图册》

孙共文园林小品欣赏

《朝阳敬彩》

锦石岩
三窍玲珑倚碧空,洪�骺�辟自天工。
炼云不假娲皇力,刊木谁劳禹后功。
雪点寒梅晴月白,光分锦石夕阳红。
岭南岩峒多佳胜,到处看来独自雄。
――明代  赵 壁


《夏日幽�f》

沁园春・余荫山房 
百岁名园,溯古怀今,雅韵溢芳。
对虹桥印月,季春双翠,临池别馆,八角微霜。
深柳藏珍,夹墙修竹,瑜苑依稀水一方。
登高处,数石林几许,鹤舞莲塘。
 
琴声婉转悠扬,引彩蝶翩翩绕画廊。
正花红草绿,莺争私语,风柔雨细,波涌沉香。
落日斜晖,鸣巢乳燕,翰墨残书玳瑁梁。
今宵去,梦中应回首,余荫山房。
――倪平波


《晨 韵》

游佛山梁园步 麻韵
 
园中水木湛清华,廿四番风不断花。
画栋高迎沧海日,珠帘遥挹赤城霞。
古书博集追倪氏,奇石纷陈赛米家。
就此便堪供啸傲,丹青翰墨即生涯。
――清  梁九图


《绿树阴浓  东莞可园纪游》

可可动情思,漫问可楼何处觅
堂堂消岁月,应怜堂庑此间存
――可堂联



《赏三水荷花塘》

忆王孙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
沈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宋  李重元



《春雨越秀山》

清风遇竹有生趣
流水娱人无尽期
――陈豫钟


《曲折遍穿花底路》

苔痕缘壁漫
花气到帘留
――黄遵宪



《红日映辉颐和园》

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
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

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花,
堤岸间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

――颐和园对联



《早春颐和园》

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花,
堤岸间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
――颐和园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