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防控关口前移至社区,上级技术力量下沉
大年初一早晨7时不到,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周荣,来不及收拾衣服,就往门外冲。因为武汉“封城”无法乘坐飞机或高铁,他带领着团队一行5人驾驶两辆车往家乡疾驰,当晚便抵达故乡湖北黄冈。
“累了,换人开车,饿了,吃块面包......”周荣说,“总之十万火急,只能马不停蹄”。全程1200多公里,除了加油和上厕所,他们就没停过,而黄冈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一行人早早已在等候着,期待着他们的到来。
“确诊了多少病例?主要集中在哪些地方诊治?哪些县区更严重?”一见面,来不及寒暄,周荣立即与当地领导深入交流疫情防控现状。当天,黄冈累计确诊人数仅次于武汉,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第二天一早,周荣就建立“抗冠感控联军”微信群,争分夺秒与多位专家和企业家朋友一起商议应对疫情的策略,大家都积极响应和支持。当时黄冈有大量的疑似病人需要通过核酸检测确诊,当务之急是提高检测能力,周荣当天上午便协助黄冈结防院P2实验室建立临时新冠核酸检测点。
周荣认为“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是避免疫情进一步扩散的关键。在当天中午与黄冈市指挥部领导、专家探讨交流时,他提出了“防控关口前移到社区医疗中心和镇级卫生院,就近先隔离,标本集中检测甄别后再分诊管理”的总体思路,得到当地的积极配合、参与和执行。
当天下午,周荣一行马不停蹄赶到黄冈市疾控中心考察交流,了解完当地的技术平台、工作流程和强度,深感当地疫情防控压力大,不容易。
回到住所后,周荣根据两天实地调研了解的情况写下了《一个自投罗网的病毒学专家的公开信》,提出防控的思路和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他表示,对大多数定点医院收治的流程要迅速修正及改善,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呼吁关口前移到社区、乡镇。有一些研究对制定正确的疫情防控方案十分重要,建议国家、省市应支持设立应急专项,为阐明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感染后症状的关系、寻找最适宜的采样检测流程、发现患者的病毒血症标志物和免疫应对特点、提高核酸检测方法灵敏度等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持。他还呼吁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应用等基础研究专家应当下沉最前线,这样才能发现更多更快的解决方案。在检测诊断方面,他提出了检测应尽量用病毒灭活替代培养液以减少生物安全风险、核酸检测试剂评价及实施能力下放等建议。
这封公开信在 “药时代”公众号上推送获得了10万+阅读量,而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同时将周荣的建议作为社情民意整理上报,被中央有关部门单篇采纳,并且在疫情防控实践中被逐步推行。
把轻症、无症状感染者找出来
对于“优势专业研究力量下沉最前线”的倡议,周荣带领一批专家做出了示范。在周荣的召唤下,来自钟南山院士实验室和曾在实验室深造过的病毒学、流行病学、防疫学专家也陆续奔赴湖北,组成广东省钟南山医学基金会――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援助队,随后的20多天时间里,先后深入蕲春县、大冶市开展检测筛查工作,并通过钟南山基金会组织物资支援当地。
“在蕲春的10天时间里,我们协助了600多份密切接触人员为主的样本初筛检测工作,现派出2名技术员参与县医院核酸检测工作,组织了5批次物资分别捐赠给蕲春、黄冈、大冶、武汉等地,在刘河镇已搭建起免疫学检测平台。同时为了合规化运行和管理,我们的工作计划和方案已获得了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钟南山基金会、蕲春县委县政府的批准,正在抓紧实施。”周荣在蕲春工作时说。
周荣所说的“工作计划”,主要有两项。其中一项是建立高效检测技术平台支持初筛工作,协助感染防控前移,为“早隔离,早干预”奠定基础;另一项是开展公益捐赠活动――主要通钟南山基金会协助募捐一些蕲春抗疫所需的相关物资。
周荣一直强调要同时建立荧光PCR新冠病毒核酸初筛平台和血清抗体检测平台,将病毒核酸检测和血清抗体检测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尽最大可能找出无症状感染者、潜伏期感染者、有临床症状但核酸检测为阴性的患者和感染后康复者。这既是分级隔离、分类诊治的需要,也是进行流行病学研究、为后续制定防疫措施和社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需要。2月28日,钟南山院士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也强调了“不要忽视无症状或轻症感染者”,忽视这部分患者将会导致病死率被高估。由于病毒核酸检测方法中采样方法、采样时间、试剂盒等多个因素都可能导致假阴性,病毒抗体检测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它的不足:病毒进入人体后一段时间,将会刺激机体免疫应答产生IgM或IgG抗体,通过血清检测IgM或IgG抗体判断是否感染,对于快速早期筛查出无症状感染者有重要意义。
2月11日起,周荣团队一行14人转移“阵地”,把大本营驻扎在大冶市疾控中心,为大冶筛查“隐性”新冠患者。他们承担全市新冠患者集中收治点和疑似病人集中隔离点的新冠肺炎筛查工作,利用多种快速检测技术,尽最大可能找出无症状感染者、潜伏期感染者及有临床症状但核酸检测为阴性的患者,竭力找出被新冠肺炎感染的患者。新冠肺炎感染者可以尽早隔离,保护其家人和朋友不被感染;他们也可以尽早得到治疗,避免进一步发展成重症肺炎。
“密织一张结实的网,将潜在或疑似的感染者找出来。”团队成员林斌说。每天采样医护人员从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疑似患者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及与确诊患者密切接触者中采取样本,装在采样管中,按照生物安全要求送至实验室,援助团队实验室人员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对样本进行处理、检测。一批样本做完,不算前期的样本处理,需要4-5个小时,这几个小时不吃不喝,直到检验完成。而一个人的样本要运用3-4种技术手段进行检测。他们通常一天完成200至300例检测,最多的一天做了500例。遇到加急的样本检验,他们常常是深夜才能回到驻地。半个月以来,已为1500余人开展检测,完成检测试验8000多次,并筛查出一些新冠肺炎的潜在患者。他们形象地称自己为病毒的“侦探”。
援助团队每天也都面临着感染的风险。“每隔一段时间,我们也会对自己进行采样检测新型冠状病毒。在等待结果出来的时候,我们一样忐忑不安,不知道自己会不会‘中奖’。因为我们每天需要面对活病毒。”团队成员周志超说。
研发多年的创新技术投入“院感防控”
值得一提的是,周荣还有一件研制多年的“武器”投入新冠肺炎战“疫”中。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院感染依然是疫情防控中的一个难缠的对手。针对医院感染防控的难点,广东科研团队的原创产品隔离病床迅速投放到疫情防控中。这一科研成果的背后是钟南山院士团队多年来坚持不懈的探索。
2013年开始,作为钟南山院士团队的核心成员周荣小组,依托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了“院感防控”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持续科技攻关。2017年起步入正轨,目前已研制了隔离病床、隔离诊台等感控设备,并委托广州安捷生物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捷生安)进行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目前我国各医院中的呼吸科、感染科病房和诊室缺乏有效、可人机共存的感控设施、设备用来预防或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安捷生安副总经理陈利国介绍,他们的研发团队大部分人都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医院一线工作的经历,对院内感染情况有着深刻的切身体会。
周荣长期在医院临床一线从事病毒学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他针对“呼吸系统传染病院感防控”这一国际难题,创造性提出了“单人隔离、即时消杀”的理念。有别于传统在物理大空间内进行的隔离消杀,该理念强调从源头控制,即时吸走患者呼出的气体并消杀病原体、净化空气。围绕这个理念,他带领团队发明了一系列病原气溶胶阻断、呼吸系统传染病医疗机构内传播的感染控制原始创新技术和产品,如隔离病床、隔离病房、隔离诊台、输液隔离椅等,申请及授权53项专利。去年初,在“经呼吸道传播的感染性气溶胶防控项目”论证会上,国家感控领域专家们对该院感防控系列产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希望能尽快完善和量产,应用于感染防控工作中。
“隔离诊台设计了一个很特殊的空气流动机制,能够通过无形的气帘屏幕把感染病人和医生有效隔开,有效阻隔可能带有病毒的患者唾沫、呼出气体等被对话的医护人员吸入,避免感染。同时诊台也是一台高效的净化器,可连续对诊室环境进行净化、消杀处理后,有效减少就诊环境人群间的交叉感染。”周荣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在广东省政府直接支持下,广东省药监局于1月19日迅速组织专家对钟南山产学研团队此前已经多年研发的隔离病床产品进行论证、现场评审,通过绿色通道于1月22日应急审批了生产注册证。随后,应政府紧急防控需求,研发人员放弃春节假期,加班加点研发生产,而一线工作人员则奔波在珠三角地区乃至海南、新疆、云南、江苏等地近50家定点医院,把一批批隔离病床、隔离净化诊台等院感防控产品,紧急送到了疫情防控一线,协助医院建立隔离病区,并完成系列隔离防控器械配置和安装、培训。目前,生产部还在生产隔离椅,待更多零件供应商复工后将继续生产其他产品。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为一线医护人员、基层公职人员和湖北人民的付出所感动,但是也渴望与病毒短兵相接时,能够少些“肉搏”,多些智取。周荣就是增加“智取”的一位“参谋”。在疫情的关键时刻,他义无反顾地奔赴一线,通过深入调研,及时向国家提出了应对疫情的策略,有针对性地指导当地解决棘手问题,带领一批专家投入科学研究,为推动科学防控不懈努力。同时,还通过科技创新,助力解决院感难题,为抗击疫情作出了一名病毒学家、致公党党员应有的贡献!
(供稿:广州市委会 陈晓文,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广州日报”“云上大冶”“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