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华侨农场、留垌华侨林场分别成立于1959、1965年,都是阳春市属侨场,成立之初就归当地侨务部门管理,不在广东省23个国营华侨农场之列,因此没有享受国家和广东省关于华侨农场的各项政策。改革开放后,由于体制问题,既非正规国营华侨农场,也有别于当地农村,两个农场职工处于“非农非侨”的尴尬身份,无法受惠于华侨农场改革发展政策,各级政府为欠发达地区及低收入贫困群体制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也没有覆盖到这两个农场。 归侨侨眷生产生活处于相当困难的状态,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一直未有得到妥善的解决。
从2005年起,致公党省委会了解到阳春华侨农场的困境,开始关注华侨农场的脱贫解困。我第一次到阳春两个侨场是在2006年,当时的侨场受困于用地难、行路难、住房难、饮水难“四大难”问题,侨场群众生活非常贫困,住的泥砖瓦房破破烂烂,也无法保证生活用水问题,生活水平停留在改革开放前的水平,侨场举步维艰。
当时我们建议致公党阳江市委会和致公党阳春市支部通过政协会议,以提案的形式向“两会”逐级反映情况。2008年阳江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上,致公党阳江市委会作了题为“落实《归侨侨眷保护法》,维护归侨侨眷合法权益”的大会发言并提交相关提案,成为阳江市当年的一号提案。阳江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也采取了相当的帮扶措施,致公党省委会也不断送医送药助学等帮扶活动,但受制于体制等问题,侨场面貌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2011年1月,我在省政协各界代表会议上向省委汪洋书记和省长黄华华提出《关于将阳春两个没有被政府认定的华侨农(林)场纳入贫困村并扶持的建议》的提案,反映阳春华侨农场严峻的贫困问题,发言引起了汪洋书记的高度重视,当场表示由他亲自督办该提案;2月18日汪洋书记又再次作出批示,要求将阳春市留垌、马兰华侨农(林)场纳入全省华侨农场改革解困发展专题调研范围,责成省委办公厅组织侨办对阳江华侨农场进行详细的调研,尽快提交调研报告和解决办法。4月18日至20日,致公党中央副主席、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广东省委会主委王珣章率致公党界别省政协委员到阳春华侨农场开展专题调研,推动政府正视历史问题,早日真正解决遗留问题;5月9日,受汪洋书记委托,时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秘书长徐少华主持召开由阳江市、阳春市、省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的专题会议,提出针对两场的13项民生解困任务,逐项明确主办、协办负责单位及时间进度,并列为省委办公厅决策督办事项。接着,阳江市、阳春市及广东省直有关部门迅速行动,累计安排资金1390多万元,积极推进这两个农(林)场的解困工作。
经过一年多的改革和帮扶,两个农林场的“四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马兰农场三丰幸福新村建成硬底化道路2.3公里,广场休闲区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作办公场所共1600平方米,自来水管网600多米,深水井、塔1座,篮球场1座,架设了100千瓦的用电专线和数字电视工程。同时,行政管理体制也得以理顺,成立党支部,挂牌成立社区机构。留垌林场以及马兰农场(包含马兰、三丰、十二排3个分场)与所在镇(街)的资料交接完成并分别成立办事处,全面由所在镇(街)接管。
2013年再到阳春,华侨农场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昔日的泥泞小路已经改造成宽敞的硬底化水泥路,村前还建起了高高的门楼牌坊;走进村子里,只见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井然有序,鳞次栉比;高压电线拉到了村庄,几十万元援助投资的变压器,不仅解决了过去因电压低看不了电视的落后状态,不少侨胞家里如今还购买了电冰箱、洗衣机、大彩电,有的甚至还装上了空调;农场里,种蚕桑的、种火龙果的、还种起了城里人喜欢的风景树;村子里养猪的、养鸡的、养鸭的、还有养蜜蜂的……农场集体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不仅建起了办公大楼,还建起了党员活动室,与时俱进地使用上了电脑,建起了篮球场等等等等,侨胞侨眷的卫生医疗得到了保障。如今的三丰华侨农场已经成为了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基地。
看着侨场的巨变,我深深地感受到,在政协工作中,要尊重群众的意愿,深入群众,听取群众的意见和诉求,协商于民;要关心群众的疾苦和安危冷暖,贴近群众,自觉把履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根本利益上,协商为民,同时,对涉及民生的问题要有耐心,持之以恒给予关注和不断提出建议,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成功,这才能体现我们在人民政协中的履职意义和作用。
(作者孙国萍系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原副主委、省政协原常委、外事侨务委员会原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