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孙大文
神舟十三号返回直播时由于时差原因,正是欧洲凌晨,可以说,能够在异国他乡熬夜见证了神舟十三号返回地球的全过程,作为一名久居海外的中国人,看到祖国的航天事业如此蒸蒸日上,心情自然是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尤其是当我看到我们的航天英雄王亚平在镜头前对自己的女儿说:“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时,我不禁感慨,在航天英雄这一无上荣光的身份之下,她也有着普通的身份:女儿、妻子、母亲。为了热爱的航天事业,她踏梦前行、揽月摘星。再看看指挥大厅里和东风着陆场上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如果没有相关的直播和报道,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想象,一次航天任务的背后究竟有多少力量在密切配合、全力保障。正是因为这些英雄们默默无闻、殚精竭虑的坚守,才铸就了中国航天今日的辉煌。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神舟十三号的三位航天员在天宫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驻留了六个月,成为我国迄今为止在轨时间最长的航天员乘组,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最牛出差三人组”。从去年10月15日神舟十三号发射升空起,我就经常关注我们的航天英雄在空间站上的工作和生活。
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这是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左至右)安全顺利出舱(拼版照片)。新华社发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次出舱任务,那句“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的口号也成了地表上风靡一时的流行语。天地联动的太空授课也让我慨叹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本身就是一名科技工作者、一位教师,培养下一代的科学技术人才一直都是我的使命,所以格外关注了神舟十三号任务期间的两次太空授课。不同于传统三尺讲台上的传道授业,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绝对称得上是当世最牛的实地教学,不仅为下一代展示了太空的奇妙,更是在这些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一颗锐意探索、追求真理的种子。待到花开之日,那时我们的祖国又将是怎样一番盛景呢?
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新华社发(时旭琛 摄)
而作为一名食品科学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我也格外关注航天员在空间站上的饮食。近年来,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迅猛发展,我们国家的食品科学研究和食品工业生产已经跻身世界前列。航天食品作为保障航天员健康的重要物资,其科技含量同样不容小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保障人员甚至根据航天员的口味偏好准备了不同地域的航天菜肴,让航天员在九天之上也能吃到家乡的味道。这些航天菜肴都具有很高的科技成分,这其中当然离不开广大食品科技工作者的辛劳和奉献,也更显示出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的重要性。
中国航天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56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设立。短短66年间,我国业已跻身世界航天强国的行列。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这在世界航天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这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夙兴夜寐、殚精竭虑的奉献。作为一个行外人和旁观者,我也不禁思考,欧美很多发达国家在航天领域的发展远早于我们,其航天人才的储备也相当雄厚,但近些年来,我国的航天发展脚步无疑是世界上最快的、最稳的。归根到底,还是我们的制度好,我国的航天事业从建设之初,就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哪怕是在最困难的时期,国家都从未放缓过对航天事业的追逐脚步。在这期间,涌现了一大批以“两弹一星”元勋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他们隐姓埋名、吃苦耐劳,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立下了卓著功勋。时至今日,航天精神一直都在传承,有国家的大力支持,有一代代航天人的殚精竭虑,有十四亿中国人民作为坚强后盾,以上种种才是中国航天事业剑锋所指、无往不利的底气所在。
谈及中国航天的成就,真可谓数不胜数。天和凌霄、神州问天、嫦娥奔月……一个个耳熟能详、振奋人心的名字背后,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底蕴中流淌的浪漫,更是一代代航天人奋斗路上矗立的丰碑。在此,我也希望借此机会,再次衷心祝愿祖国的航天事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毕竟,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近年来,广大华侨华人在海外的大好发展局面离不开强大祖国的支持,正是祖国的强盛,让广大华侨华人在异国他乡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华侨华人在海外的竞争环境变得越来越公平,参与科研、教育、管理等社会重要领域的机遇明显增多。华侨华人在海外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也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这为华侨华人在海外讲好中国航天故事、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促进中外航天科技交流提供了天然的沃土。
一个个散布于世界各国各地的中华儿女,就是一张张行走于世界的名片,每个人都是一个宣传阵地,都是中国航天故事的传播者。广大华侨华人应讲好中国航天故事,唱响新时代中国航天强音,一道道声音终将汇聚出黄钟大吕之声,向世界宣告中国航天所取得的瞩目成就,这将有利于让世界看到一个锐意进取、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中国。
现如今,华侨华人如今在海外参与科研、教育、管理等社会重要领域的机遇明显增多,这更有利于华侨华人接触到更多海外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广大华侨华人应“以侨为桥”,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广出侨力,积极为海内外航天事业发展和航天科技交流等方面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吸引更多海外优秀人才加入到中国航天事业建设的大军中,助力我国航天事业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作者孙大文系欧洲人文与自然科学院院士,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 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科学院院士, 国际制冷科学院院士,致公党中央委员、华南理工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