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石油行业,大家想到的场景或是茫茫戈壁、浩瀚大海,或是高大的钻机和壮丽的海上平台,无处不透露着重型工业的沧桑和厚重。大家在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中看到的都是铁人王进喜这样奋不顾身战天斗地的铁血汉子的形象,觉得石油行业是人拉肩抗和各种重型装备里的男人为主的世界,似乎注定应该让女人走开。
然而现实中的石油工业中恰恰有无数的巾帼英雄们活跃在这个行业,从早期艰难的开拓进取到新时代科技化、数字化的条件下为海洋石油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致公党中海油深圳分公司南油支部成立近30年以来,有将近一半的党员都是海洋石油战线上的女员工,她们为海洋石油事业默默撑起了半边天。
筚路蓝缕,巾帼不让不让须眉参与早期石油行业
支部女党员们大多参与过早期石油行业华北石油会战,开发大港油田。由于地处滨海,大家喝的是盐碱水,因为苦涩难以下咽,要加一把白糖才能入喉,而白糖在那时是奢侈品。致公党支部的第一批女党员来自于天南地北,经历了华北、胜利、长庆、大庆等地的石油会战。她们住的是干打垒、芦苇棚,骄阳似火时挥汗如雨奔波在各个井场,在滴水成冰时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与男员工一样抬起沉重的钻杆。一声令下,她们又在组织的号召下南下湛江、广州等地参与海洋石油建设,为南海东部石油管理局第一批合作井的钻探、第一批油气田的开发,为南海石油东部管理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今天我们回首看老党员们的工作经历,依然能感受到她们不让须眉的勇气和不畏艰难困苦的斗志。
摆脱依赖,开创南海东部海上石油自营的新时代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自己石油院校培养的一大批掌握了最新的物探和地质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加入了南海东部的石油事业。除了一线工作的艰辛之外,肩负在她们身上的重任是吸收掌握国外的先进理论与技术,摆脱对国外的依赖,开创南海东部海上石油自营的新时代。
陈雪芳
支部第二任主委陈雪芳至今依然记得当年发现深水自营大气田的喜悦和背后细致的工作。她曾夜以继日在充斥着噪音的机房里反复研究地震剖面只为寻找一个令人欣喜的异常“亮点“,用鼠标一点点丈量了地下上千平方公里的地层,当最终圈闭成型一个潜在的大气藏从3000多米的地下被勾勒出轮廓的时候,又建议开展更大规模的集束勘探,最终宣告了南海东部海域两个大气田的发现,实现了自营气田的突破。
精细研究,不惧挑战实现勘探开发一体化
步入21世纪,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油支部身处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州、深圳,石油行业褪去了初创时期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光环,在社会上看来只是大型央企里普通的一分子。而支部的新党员们都是来自211、985院校的佼佼者们,南海东部已经步入了精细研究、勘探开发一体化的时代,需要她们在更小更低幅的圈闭、更复杂的地质条件中寻找油气,需要她们像母亲呵护新生儿一样,任何一个细节都不放过的寻找那些几百万年以前、几千米之下油气田的蛛丝马迹。
姚佳利
当前,大家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油气领域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总结前期工作进展和经验,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深圳分公司提出了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南油支部新一代妇女党员们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姚佳利是2018年加入南油支部的新党员,家里有一岁半的宝宝尚未断奶,而新的勘探领域亟待突破,自己还面临着经验不足的担忧,但她依然决定历炼自己,扛下了一个曾经经历过两次钻井失败、过往研究相对较少的新评价目标,经过和沉积、构造、地化等各专业的专家共同讨论和认证,一次次地修正和调整古构造演化模式,反反复复在显微镜下细细研究岩石薄片和岩矿资料落实沉积物源。两三个月时间里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办公室度过,平时晚上也都要九、十点钟才能回到家陪伴自己的女儿。虽然错过了女儿成长中的许多第一次,她却收获了海洋石油事业的成长和进步。一大批新区新领域的油气田被巍峨的钻井平台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为深圳分公司实现上产2000万吨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代石油巾帼们正挥洒着青春,发扬着不惧挑战,奋勇争先,继续发扬爱国、担当、奋斗、创新的海油精神,为海油下一个十年努力奉献。
南海石油东部管理局成立近40年,南油支部经历了近30年发展,三代石油巾帼们前赴后继,她们是母亲、是少女,更是石油行业里的铿锵玫瑰,正是由于她们的付出,共同铸就了海洋石油事业的辉煌,撑起了海洋石油事业的半边天。
(供稿:南油支部。讲述:陈雪芳、姚佳利,编写:王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