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宣传工作 > 致公风采

【致公风采】侨心向党——梅州党员叶碧云讲述华侨、致公故事


我的父亲叶荣燊是爱国华侨。新中国成立后,他把四个较小的儿女都送回国读书,希望后代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培养下成材,长大后为祖国效劳。

图片

叶碧云讲述华侨、致公故事

1953年5月,年仅13岁的我带着父亲的殷殷嘱托,跟着老阿婆从马来西亚回国读书。那时,众多侨胞在异国艰苦奋斗,虽远离故土仍心系祖国、热爱家乡的炽热情怀,已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刻下深深的烙印。我一踏过罗湖桥,抬头望见那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听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宏亮歌声,便已热泪盈眶。我紧紧牵住前来接待我们的广东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工作人员的手,感到无比的温暖和亲切,顿时涌起了一股难以言状的爱国激情,并在心里默默地许下誓言:“我一定要好好读书,学好本领,一辈子跟着共产党,做一个新中国的好儿女,将来用自己的青春和毕生精力报效祖国!”

正是凭着这热爱党、热爱祖国的炽烈情怀,我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在党的阳光雨露下健康成长。我深深感到自己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永远不可分离。


学有所成 奉献山区

记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经济困难时期,我在南洋的父亲和八位兄姐多次来信催促我们申请重返马来亚。那时,我们四兄妹还留有马来亚的出生证,完全有条件出国定居,但是我们坚定不移地留在国内学习和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和培养下,我成为我们叶家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学生。大学毕业后,我在广州第27中学工作。1975年1月,组织上正要研究我的申请,计划吸收我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为工作调动,举家回到梅县而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一般来说,从山区调到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工作的人很多,但我们是主动要求夫妻双方同时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和生活,调回山区来。我的丈夫陈俊良是一位极有孝心的人。当时我们家有4位老人在梅县无年轻人照顾。家父提出这个问题后,他也有了举家回梅的想法,我大力支持。但要实现这个想法也不是那么容易,工作调动涉及到多个单位和部门,一时之间也办不下来。不断打报告反映情况、提出申请,过了几年后才调动成功的。花了那么大的力气回到山区工作,待遇和工作条件跟广州相比,差距较大。这事一般人不能理解,孩子们有时也半开玩笑地说,如果当年我们留在广州,人生的起跑线、物质条件、发展的机会就都不一样了。我们夫妻总是平静地说,有利就有弊,有4位老人在梅县需要照顾,这是现实的和迫切的,按当时的条件又不可能都把他们接到广州来生活。能在长辈跟前尽孝,牺牲一些是值得的,也是应该的。当时我们夫妻俩担心的是不能尽快调回来呢。孩子们听了以后都表示理解。


加入中国致公党 发挥优势贡献社会

1983年我参加了省总工会举办的“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同年12月4日被评为“积极分子”。1984年5月,组织上通知我参加梅县地区总工会举办的读书演讲报告会,我积极准备并取得了第一名。后来才知道,这次报告会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7月份,当选为梅县市副市长(县级市)。10月初,时任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廖周行和组织处处长陆嘉禾来找我,宣传中国致公党。听他们说,我的父亲是致公党党员,1958年回国曾参加了致公党梅县委员会成立活动;而我本人又是归侨,梅县又是侨乡,加入致公党更有利于开展工作,更有利于梅县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更有利于发挥我的归侨身份的优势。这样,我在10月申请加入中国致公党,从此成为一名光荣的致公党员。

1985年12月,我担任致公党梅县市委会主委。1988年起担任致公党梅州市委会第一、二、三届主委,积极参加和见证了致公党县委会、市委会的很多工作。在此期间,我连选连任十八年的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这个身份提高了致公党在梅州社会各届中的地位和影响,也曾为梅坎铁路的立项出过一些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致公党员实践“致力为公、侨海报国”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种方式。在学习和工作中,我都是这样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的。我个人能不断成长,走上领导岗位,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组织的培养还有同志们的大力支持,是新中国给予我很多的机会,特别是梅州各级中共党委高度重视多党合作制度,重视、关心党外干部的培养、成长。


跟随致公党中央出访非洲

2000年6月,以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杜宜瑾为团长的“中国致公党中央代表团”一行五人,应有关社团的邀请,出访了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和南非。我有幸作为访问团成员之一,参加了这次活动。

出访期间,我们分别拜访了9个华人华侨社团及部分社团领袖。在3个国家召开了有20多个侨团、60多名侨领参加的3次座谈会,考察了这些地方的唐人街和二所华人报社;代表团广泛地接触了侨胞各阶层人士,既有在社会基层的侨胞,亦有在政界、文化界、商界较有影响的中上层人士,既有老侨胞又有近十几年新到三个国家的各方人士,拓宽了本党在海外的接触面,进一步团结争取了包括涉台侨胞在内的海外侨胞、华人,争取了侨心,达到了“看望侨胞、考察侨情、团结侨心,做好侨团和侨领工作”的目的。

代表团根据不同的对象,热情宣传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不论是老侨,还是新侨,无不为之感到鼓舞和自豪。代表团团长逐一回答了议会议员提出的问题,并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议长便说:“过去听得较多的是中国的经济改革情况,但对政治体制情况不很了解,今天的座谈会收获很大。”

代表团出访毛、马、南非,在当地华侨、华人社会中产生了积极反响,当地主要华人报纸作了多次报道,尤其是毛国《华侨时报》还专门大篇幅地刊登。“中国致公党中央代表团”出访的消息一传开,当地华人社团负责人纷纷来电要求出面接待。中国驻南非大使馆的负责人告诉我们:留尼旺华人社团侨胞们打电话来,“强烈要求代表团到留尼旺访问”,由于停留时间有限,据说还有不少乡亲想要相会,但大使馆都无法作出安排。当时我是带着恋恋不舍的心情,欠下这么多人情债而离开。

在毛里求斯,我们参观了《华侨时报》和《镜报》社。《镜报》还用铅字排版,房子矮小,工作条件极差。我们对办报人在那么简陋、艰苦条件下坚持出版肃然起敬。在马达加斯加,正好是冬天,在大街上众多的马国人脚上只穿着拖鞋、解放布鞋,不时还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感谢中国人让马国人穿上了鞋。”我们还参观了“黄金城”,下到井底,看到了当年工人艰苦开采金矿的实物。这就是几十年前乃至几百年前,华人前辈、老侨在异国他乡艰苦创业的沧桑史,纵使地下有黄金,也得靠双手、流汗甚至流血乃至牺牲生命才能挖掘出来。今天,老侨新侨之所以能生存发展就是靠勤劳的双手艰苦创业,他们的金钱无不注入了他们的汗和血,正所谓“出南洋创业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我情不自禁地回忆起自己的先父,几十年前何尝不是在锡矿场艰苦奋斗过来的?

通过这次访问,我进一步体会到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在开展民间外交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尤其是大力宣传了中国致公党的全心全意为侨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祖国统一大业服务、致力为公的宗旨,有些涉及祖籍地在梅州的侨胞切身利益的事件,杜宜瑾团长吩咐我回到家乡要向有关部门反映,并将处理结果用书面向当事人作出回音。团长是这样要求的,我是努力地这样做的,让他们感受到归侨的参政党——中国致公党也是好样的!

回想自己几十年走过的人生路,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和培育下逐步得到锻炼和成长。我先后担任过人民教师、梅县市副市长、梅州市侨办副主任、政协副主席以及四连任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还光荣当选为第六、七、八届广东省人大代表及第九届广东省政协委员。在重大政治事件中,我做到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始终与中共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在履行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职责过程中,我敢于为民代言、积极建言献策。党和祖国给予我的太多太多,我永远铭记党的恩情。在我的影响和带动下,我的大儿子也加入了中国致公党,一家三代都有致公党员,这是最令我感到自豪的!


(梅州市委会叶碧云口述,吴国辉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