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宣传工作 > 致公风采

【党员风采】医者担当践初心 致公情怀连中非——记致公党暨南大学基层委党员、援加纳医疗队心内科医生陈冬冬


      2024年,作为中国第13批援加纳医疗队成员,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心内科专家、致公党暨南大学基层委党员陈冬冬远赴加纳执行医疗援助任务。面对当地医疗资源匮乏、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困境,他以专业为刃、以仁心为盾,在救治生命的战场上践行医者使命,更在与非洲人民以及旅非华侨、华人的互动中深刻领悟“致力为公”的精神内涵,决定加入中国致公党,成为连接中非健康的桥梁。

陈冬冬与当地儿童合影


直面挑战:在匮乏中创造可能
      初到加纳,陈冬冬就深深感受到这个西非国家的热情与活力。然而,当真正走进当地医院开始工作时,眼前的医疗现状却令人揪心。由于饮食结构不健康的原因,这里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但医疗条件却远远落后于疾病发展的速度。LEKMA医院的医疗条件让陈冬冬震惊——这个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国家,竟连一台基础的心脏彩超机都没有。面对因缺医少药而导致病情恶化的患者,他迅速调整心态:"既然设备有限,就更要发挥技术的价值。"

      记得一位急性心梗患者的救治经历尤为惊心动魄。当接诊医院以"病情尚可观察"为由拒绝收治时,陈冬冬据理力争:"时间就是心肌,每耽搁一分钟都会有更多的心肌细胞死亡!"他用专业分析说服对方,最终为患者赢得急诊PCI的机会。患者手术成功和转危为安的消息传来,他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来。


仁心无界:自掏腰包的生命救赎

陈冬冬在工作中


侨海报国:从医者到致公党党员的初心升华

      在加纳,陈冬冬常被淳朴的医患情谊触动。面对一位因贫困延误治疗的13岁肺动脉高压合并严重感染的患儿,他和队友们商量后决定自掏腰包去外面药店买药给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孩子终于康复出院。当患儿母亲含泪说出“Thank you, doctor, God bless you”时,陈冬冬更加坚定:医者的天职就是跨越一切障碍守护生命。这种担当精神源自双重身份的自省。作为医生,他坚持“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理念。

陈冬冬所在的医疗队凯旋归国
      在加纳,陈冬冬深切感受到海外华侨的医疗困境:老华侨因不规律地服用降压药物导致低血压昏迷;中资企业员工因当地误诊延误治疗,被迫紧急回国;华人社区慢性病管理缺失,高血压并发症高发……这些经历让他意识到:“个体力量有限,唯有依托祖国,才能系统守护同胞健康。”
      2024年8月,他在成功救治一名突发心梗的华侨后,患者一句“有祖国的医生在,我们很安心”。让他毅然递交具有侨海属性的中国致公党申请书,决心更好地为旅居世界的侨胞们服务。经组织考察,于同年12月正式加入中国致公党。
      身为一名作为致公党党员,他践行"侨海报国"的宗旨,积极为当地民众和华侨提供医疗服务,严谨接诊每一位病人。"无论肤色国籍,在病痛面前我们都是平等的守护者。"陈冬冬如是说。
      在解决当地就医困难的同时,陈冬冬还积极充当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在空闲之余,他给当地医院的同事们介绍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从端午的粽子到中秋的月饼,从春节的对联到元宵的灯笼,这些文化交流让两国人民的友谊更加深厚。
      这一年间,陈冬冬接诊1300多位门诊患者。参与救治了不少的危重病患,并承担了受援医院所有门急诊和住院患者的心脏彩超检查。他通过开展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培训,让受援医院内科病房的医护人员能够更好地掌握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检查技术协助疾病诊疗工作。“在加纳的368天,是我职业生涯最珍贵的淬炼。”陈冬冬说。

      陈冬冬收到来自中国驻加纳大使馆、加纳卫生部、受援的Lekma医院以及所在内科部门的褒奖证书,以及加纳华人华侨社团联合总会的感谢信
      从珠江之滨到几内亚湾畔,这位致公党党员用仁心仁术搭建起中非友谊的桥梁,更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统战成员的责任担当——无论身在何处,都要做温暖的“中国使者”。正如他在援非日记中所写:“生命的价值,在于为世界留下比岁月更长的印记。”
(供稿:暨南大学基层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