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致公新闻 > 省委会要闻

【聚焦全国两会】黄武:“两高”工作报告简短,但不简单


今年,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两高”报告与去年同样是简短的版本,但简短却不简单。报告中所列数字、所举案例以及阐述的司法理念,让人体会到了中国司法的特色、精神和温度。

一是案件总体上有所上升,但结构上发生变化。2021年全国法院受理案件3355万件,全国检察机关办理案件363万件,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这反映了办案人员的压力山大,同时,也说明了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把案件消化在诉讼之前还是有巨大空间。从案件的类型结构看,各级法院审理的八类主要刑事案件犯罪占比下降,说明治安形势持续向好。但有一组数据却特别显眼,报告附表列出的排前10名一审刑事案件中,危险驾驶罪占比达34.8%,比排名第二的盗窃罪占比16.8%,多了一倍以上。“醉驾”犯罪大幅爬升,占用了巨大的司法资源,治理“醉驾”,是否可以更多的运用行政、经济的“非刑罚”化手段,实现保护人身权利与慎用司法资源的平衡,值得考量。

检察机关适用少捕慎诉慎押的司法政策,诉前不捕率下降至42.7%,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率超过85%,立案办理公益诉讼案件大幅度上升,这是司法改革带来的良性效应,说明在人权保护及公益保护方面有了新的进步。

二是司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及时、更灵动。面对疫情,一年来全国法院审理涉疫民商事案件14.2万件,出台助力小微企业发展20条,为涉疫又涉诉的市场主体解困,审结破产重整案件732件,让745家企业再获新生,35万多名员工稳住就业。检察机关对因涉案陷入困境的企业落实少捕慎诉政策,开展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使符合条件的企业不因涉案而停产停业,以灵动的司法政策稳企业保民生。

三是诚实信用、扬善笞恶的司法价值在司法案件中得到彰显。各级法院适用民法典办理包括高空掷物、好意同乘、强行啃老、高铁霸铺、借名买房等系列案件,检察机关对246件刑事错案启动追责,起诉恶意诋毁、侮辱英烈和网络诽谤、侵害公民个人信息行为人,发出“一号检察建议”,敦促社会各方共同保护未成年权益等,用案例向社会传递了公正公平的司法理念和扬善笞恶的司法价值。司法案件是社会现实的写照,每一个案件的背后都有着人世间的情仇爱恨、悲欢离合,透过纷繁复杂的案件事实揭示其中所包涵的是非曲直,是司法机关的责任所在,也是司法的价值所在。

当然,“两高”的工作也不是尽善尽美,在简化程序、司法便民、运用网络技术提高司法效率,补足基层法院、检察院工作短板,深入司法改革,强化对司法人员行使职权的监督管理,杜绝司法腐败,以及改革完善考核机制等方面,还需要有勇气、花力气不断努力去解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