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致公新闻 > 中央动态

务实笃行夯基础 踔厉奋发谱新篇——致公党中央组织工作十年巡礼


过去的十年,是致公党蓬勃发展的十年,也是全党组织工作开拓进取的十年。在致公党中央领导下,全党组织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稳步推进“人才兴党”战略,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组织建设取得新进展、内部监督构建新格局,为履行参政党职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分类指导、精准施策,为落实“人才兴党”战略开路护航

党的规模小,声音不能小;党员人数少,作为不能少。十年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人才兴党”战略,致公党中央不断健全干部队伍“选育管用”全链条,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推动领导班子、代表性人士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数量规模进一步合理、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截至2021年底,党员中有中科院院士12人、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参事1人;在各级政府及组成部门中担任省部级领导3人、厅局级领导67人、县处级实职领导671人;高校校长6人,中科院所属研究所所长2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95人......

——紧盯“关键少数”。各级组织领导班子深刻认识肩负的责任,自觉担当、以上率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加强参政党建设系列文件精神,通过署名文章、辅导报告等方式,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不断巩固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中央和各级地方组织进一步完善议事决策、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述职和民主评议、理论中心组学习等制度,注重发扬民主,激发组织活力,形成和谐统一、团结进取的积极氛围。

——紧抓“关键环节”。制定落实干部人才教育培训年度规划,打造覆盖中央和地方各级委员会委员、骨干党员、新党员和组工干部的分级分类培训体系。北京、广州、延安、曲阜、哈尔滨、苏州、扬州、福州……近十年,先后举办中央委员培训班、省级组织新任专职领导干部专题研究班、骨干党员培训班等精品培训班次26期,安排各级干部参加民主党派干部进修班、研修班和培训班,累计培训党员干部2300余人次,着力打造一支坚强有力、善打硬仗的专职领导干部队伍,培养一支有干劲、有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党员人才队伍。

——紧扣“关键目标”。落实民主党派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规划,从党员发展、组织考察、干部选拔等程序着手,储备一批代表性强的中青年知识分子,积极涵养人才“蓄水池”。坚持内用外举并重,协商推荐优秀党员到重要岗位担任实职。十年间,顺利完成两次省级、地市级组织换届。一批作风扎实、能力突出的后备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年龄、知识结构合理,侨海特色突出。2022年7月,全党20个省级组织共选举产生新一届省级组织领导班子成员133人,调整面达49.6%;班子成员平均年龄53.9岁,20名省级组织主委中有4名“70后”;博士硕士占比81.2%;有侨海关系的占比89.5%。

严格标准、质量为先,为党员队伍注入源头活水

近十年,全党党员人数增加2.7万余人,增长67.81%。全党突出政治标准,突出发展质量,突出侨海特色,致公党党员队伍不断壮大,源源不断为全党发展输送新鲜血液、注入源头活水。截至2022年11月,党员总数达到67852人,平均年龄52.39岁,大学以上学历占比78.71%,中上层人士占比84.93%,有侨海关系的占75.28%。

政治标准是发展党员的第一标准。在党员发展工作中,致公党中央不盲目追求数量规模,贯彻落实新时代组织发展工作座谈会纪要精神,坚持“三个为主”原则,指导各地把好党员政治关、入口关。为进一步规范党员发展和党员管理,中央下发《关于落实从严治党要求 保证和提高党员发展质量的通知》,修订完善党员发展程序,制作党员发展流程图,统筹制定党员发展年度规划,建设组织信息管理系统等,有效提升了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规范化水平。

侨海特色是发展党员一以贯之的关键词。为着力保持并彰显侨海特色,各地在积极发展归侨侨眷中上层人士的同时,着重发展政治素质好、层次高、代表性强的归国留学人员,党员中侨海关系比例始终保持在70%以上。

结构不断优化是发展党员的长期任务。注重发展年富力强的新党员,改善年龄结构;注重吸收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党员广泛分布在人大、政府、政协、司法等机关团体和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医药卫生等界别领域,为致公党履行职能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证。

搭台挖潜、赋能添力,为组织建设夯实基础

2020年11月27日,江西南昌,一间不大的会议室。万钢主席逐一与在场的致公党江西支部党员们握手、交谈。在随后的座谈中,党员代表们踊跃发言,纷纷结合本职优势汇报参政履职的成果和体会,话题涉及数字经济、遥感测绘应用、原子能产学研深度融合等领域,万钢主席也不时提问、探讨交流,现场气氛热烈融洽。2019年起,为了密切中央与基层组织联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致公党中央启动了基层组织联系点制度,中央领导班子成员每年都会到联系点看望基层党员,4年里遍访21个基层联系点,还拓展到其他基层组织,中央机关各部门也纷纷参与联系点工作,实现了中央同基层组织、基层党员的直接联系和良性互动,极大振奋了基层党员的干事创业热情。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十年来,本党中央不断探索改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2014—2015年,在全党开展“创建先进基层组织、争当优秀致公党员”活动;2015—2016年和2019—2020年,两度对全党基层组织情况进行摸底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2016年7月,制定印发《致公党中央关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为激发基层党员参与组织建设的主观能动性,持续推动“致公之家”“党员之家”建设等,为基层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取得良好成效。

支部建设要通过支部活动来实现。2021年底,“书香支部”创建活动正式启动。“京致阅读”读书品牌、“松海读书会”学习品牌、“党员书房”系列活动……短短一年时间,各基层组织、党员们参与踊跃,累计开展活动1000余场,2万余人次参与活动,以读书促共识、以读书促履职,有效推动基层组织建设,成为继基层组织联系点之后又一个党员常态化活动载体。

建立组织、完善布局是组织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十年来,致公党中央着眼全局、实事求是,有序推动地方组织的建立、发展和完善。2014年1月,陕西省委会成立;2015年3月,河南省委筹委会成立,2017年12月,河南省委会成立;2016年11月,中央直属江西支部成立,2022年8月,江西省总支部成立……在有关部门倾力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省级组织筹建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目前,全党共有省级委员会20个、地市级委员会128个,中央直属基层组织2个。

立柱架梁、突出重点,让内部监督走深走实

强化内部监督、从严治党是建设高素质参政党的必然要求。十年来,致公党中央对内部监督工作深入探索研究,监督责任逐步压实,监督制度逐渐完善,工作成效愈加凸显。

——顶层设计更加完善。2021年1月,致公党中央再次修订《中国致公党党内监督条例》,进一步规范监督内容、监督职责、监督形式、机构设置、监督保障等。十年来,中央及中央内部监督委员会规范制度体系、修订相关文件,形成了以《中国致公党章程》为统领,以《中国致公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致公党中央监督委员会工作规则》《中国致公党纪律处分办法》等制度文件为架构,以《纪律处分文件图解》等为补充的党内监督“四梁八柱”,内部监督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致公党中央领导班子不断压紧压实内部监督主体责任,带头深入学习中共十八大、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借鉴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有益做法。2019年,作风建设相关“四个纪要”出台后,中央多次专题研究部署,印发配套文件,明确要求将贯彻落实纪要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抓好抓细抓实,内部监督的“防护网”不断织牢织密。

——工作体系逐渐丰富。内部监督做什么、怎么做?十年间,致公党中央围绕问题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凝练。

2013年11月,江苏南京,中国致公党第十四届中央监督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首次提出:内部监督工作要与领导班子建设、机关建设、换届工作以及党员发展等“四个重点”工作相结合;面向任实职党员、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党员干部、企业家党员、后备干部党员等“关键少数”,开展谈心谈话、警示教育等“四个拓展”工作,内部监督工作逐步找到着力点、切入点。

2015年,致公党中央提出加强对领导班子的监督、坚持对所属组织巡视督查、确保监督工作取得实效“三个规定动作”;2016年,提出落实全面推动内部监督工作向纵深发展的“五点要求”……此后,聚焦“党员发展和党员管理”开展规范性监督;聚焦省级、地市级组织换届开展全过程监督;聚焦地方制度建设、机关建设开展专项监督,突出关键“人”、盯住关键“事”、聚焦关键“点”,内部监督工作抓手、工作体系不断丰富完善,监督效能进一步提升。

——内部监督走深走实。打铁还需自身硬。近年来,各级组织扎实推进作风建设,在做好“规定动作”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心工作实行“自选动作”,先后围绕“致公党中央基层组织联系点工作推进情况、“实施关爱海外侨胞抗击新冠疫情”专项行动情况、贯彻落实“三个文件”精神情况等开展专项监督。各级监督委员会围绕中心、压实责任、明确定位,一级抓一级,扎实开展监督工作,推动形成了以监督强作风的生动局面。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起点续写新篇章。致公党中央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秉承致力为公宗旨,践行侨海报国理念,落实“人才兴党”战略,推进全党组织工作提质增效,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团结奋斗!

(转自“中国致公”,文:组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