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聚焦2024两会 > 代表委员之声

媒体声音|广东省政协委员黄小彪谈“百千万工程”:变行政区思维为经济区思维


  

南方+  1月23日

  广东省政协委员黄小彪谈“百千万工程”:变行政区思维为经济区思维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如何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中抓好产业发展,让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建立在强大的产业基础上?不少代表委员带着对这一话题的思考前来参会,并开展了深入探讨。南方+记者对话了广东省政协委员、致公党省委会副主委黄小彪。

  图片

  南方+:县域高质量发展建立在强大的产业基础上。县域要如何因地制宜,大抓产业发展,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
  黄小彪: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中要更加注重区域协调性。要变行政区思维为经济区思维,把县域经济引向更大的经济区域,将县域经济与区域城市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统筹布局,使邻近若干县域与区域城市经济建立产业关联,形成县域内、县域间、县域与区域城市间产业一体化发展布局。
  比如,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县域要发挥沿海区位优势,努力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与珠三角形成产业共建格局,做大做强沿海产业集群。北部生态发展区则要立足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特色的农、牧、药、旅游、传统工艺产业。
  其中,旅游业发展要融合广东丰富的红色文化、岭南文化以及农业、生态等资源,形成新优势。
  南方+: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如何激发县域内生动力?
  黄小彪:县域强不强,关键看产业;产业强不强,关键看工业。现代经济的发展实践中,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爬升不再是唯一路径,对广东而言,建议突出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以第二产业为龙头,带动第一、第三产业发展。
  引领产业蓬勃发展,应先充分激发县域内生动力。省的层面,要深化扩权赋能改革。要赋予县域更大自主权、决策权和裁量权。要构建有利于激发县域经济内生动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发展资源、不同发展功能的县域量身打造“指挥棒”,全面激发县域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县域层面,要着力培育和激发内生发展动能。县域党委、政府要下大力气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着力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税费最低的一流营商环境,吸引境内外资本流入县域,激发县域经济活力。要创新招商模式,根据全球产业发展和产业转移的新情况,谋划特色产业链招商图谱,精选产业链招商项目,形成招商引资的连锁效应和集群效应,充分激发外部资本进入县域的动能。要培育创新创业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农民广泛参与到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南方+:目前县镇村产业发展有哪些短板?要如何补齐?
  黄小彪:广东县域经济发展仍然在系统谋划、发展动力、土地资本利用等方面存在短板,制约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尤其在激活“沉睡”的土地资源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布局和利用效率,在统一规划基础上,运用市场方式,稳妥撤并自然村,适时拆除“空心村”,重点发展中心村,从中整理出可再开发或复垦的土地资源。
  此外,要推进县域建设用地整理,盘活存量土地资源,鼓励低效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开发,提高建设用地集聚规模,在县域产业园区大力推广紧凑式工厂布局,推进“工业上楼”,解决县域产业“小、散、乱”状况。
  (转自:南方+,记者:邵一弘)
  

南方网  1月23日

  三言两会一分钟丨将广东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电路产业“高地”,这位代表有信心
 
  刚刚出炉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4年,广东要“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作为制造业中关注度较高的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它们将如何发展?广东省人大代表、深圳青铜剑科技股份董事长汪之涵带来了三点建议。
  “围绕半导体行业,我提出关于加快半导体产业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建议。”汪之涵表示,第一,要进一步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包括海内外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沟通交流;第二,提振下游应用的信心,创造出更多芯片的应用场景;第三,建议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引导带动作用,针对半导体集成电路的设计和制造能够给予更多支持。
  在半导体高科技领域工作多年,汪之涵认识到,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实际上能够带动和引领其他行业的快速成长。“对很多下游应用而言,如果没有完全自主可控的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芯片,产业发展将面临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目前,广东正在加快打造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第三极”。在汪之涵看来,2023年,广东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的各项数据“走在全国前列”。“接下来,我们从事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业的研发人员将更加有信心,在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真正把广东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电路产业区域。”
  根据《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广东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4000亿元,集成电路设计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2023年6月,广东发布《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提出“推动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前沿新材料、安全应急与环保、精密仪器设备等新兴产业跃增发展,培育新增4—5个超五千亿元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广东坚持制造业当家的底气正越来越足。
  (转自“南方网”)
  

羊城晚报·羊城派 1月24日

  省政协委员陈延呼吁: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

  “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是我国一项重点工作,也是推进健康中国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有力抓手,其根本的出发点是要让人民群众获得更高质量、更加便捷、更为经济的医疗卫生服务。”省政协委员、致公党广东省委委员、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脾胃病科主任陈延说。
  如何进一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成为他在今年省两会最为关心的话题。

  图片

陈延。受访者供图
  陈延指出,2023年12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体现了国家对这一工作的高度重视。
  2019年起,国内开始试点“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目前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个别地方基层党委和政府重视程度不足,统筹协调能力不强,医共体牵头单位主导作用发挥不足,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还需落实,县镇村一体化的信息联通还相对薄弱等。”陈延说。
  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具体建议:
  首先,高位部署推动,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应该由县级党委领导负责,成立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管委会及其办公室,而卫健局则作为具体实施单位,这样的高位部署、领导牵头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基层党委和政府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也可以达到统筹协调各部门的目的。”他说。
  其次,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强化统筹协调推进。建议当地政府制定与指导意见相匹配的具体的工作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医管委、医管中心、医共体的组织架构,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与工作任务,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县域医疗卫生的社会治理机制,从而有效优化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实行行政统一管理、人员统一管理、财务统一管理、质量统一管理、药械统一管理、信息化统一管理等“六个统一”管理,全面构建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他认为,六个统一可以构建医共体利益共享长效机制,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县域医共体医疗服务能力,减轻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达到让人民群众获得更高质量、更加便捷、更为经济的医疗卫生服务的目的。
  (转自“羊城派”,记者:符畅)
  

深圳商报 1月23日

  政协委员聚焦侨资侨智侨力 建议广东积极拓展东盟市场

  致公党广东省委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提交的提案中,有五分之一属涉侨涉外主题,聚焦侨资侨智侨力助力“五外联动”、积极拓展东盟市场、弘扬红色侨文化、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等。
  据悉,广东有3000多万海外侨胞,分布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省内归侨约10万人,侨眷约3000万人,他们已成为连接广东与世界,助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提案指出,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已连续3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双方贸易额从2013年的4436亿美元增加到2022年的9753亿美元。根据海关广东分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广东前5大贸易伙伴分别为东盟、中国香港、美国、欧盟、中国台湾。
  提案建议,广东要聚焦优势产业,构建与东盟的跨国跨境产业链。具体可以从寻找东盟各国发展梯度差异着手,借助RCEP降低域内贸易与投资壁垒的契机,鼓励广东企业积极走出去,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区域产业链重构。同时,加深与区域内国家的产业联系,以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为主体构建生产网络,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提质升级。
  充分利用华为、腾讯、中兴、广电运通等一批龙头企业在东盟的先行引领作用,推动商业科技创新中心在当地的建设,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内外贸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同时,促进“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发展,带动更多广东传统产业组团出口东盟市场。
  建议广东探索实施面向东盟东部增长区更高水平的开放政策。争取广东全面落实我国在RCEP中的“零关税”承诺标准;支持广东各市发挥优势与东盟国家增长区合作共建一批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园;支持广东优质制造业在东盟东部增长区布局“海外仓”或加工中转基地,加快落地“广东研发+东盟生产+全球销售”等产业分工模式。
  软实力方面,联合省内华文教育资源,支持东盟国家的华文教育,组织专家学者根据各主要侨居国的实际,结合中国发展、广东发展的成就,充实华文教材教辅内容,促进互信增进理解;为东盟国家的侨后代、华裔青年搭建更有效的交流平台。以高等教育、经济、科技发展等为契机,将传统联谊恳亲大会、论坛等升级为经贸合作、科技交流等活动,为有志于投身双方经贸和科技合作的青年们提供交流机会,促进青年一代侨务资源对接,为长期深化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伙伴关系打好基础,提供助力。
  (转自“深圳商报”,记者:张莹)
  

读创App 1月24日

  委员提议:聚侨引侨 扩大东盟朋友圈

  以侨海为特色的致公党广东省委,在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提交提案中,有五分之一均是涉侨涉外主题,聚焦侨资侨智侨力助力“五外联动”、积极拓展东盟市场、弘扬红色侨文化、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等领域。
  据悉,广东有3000多万海外侨胞,分布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省内归侨约10万人,侨眷约3000万人,他们已成为连接广东与世界,助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提案指出,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已连续3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双方贸易额从2013年的4436亿美元增加到2022年的9753亿美元。根据海关广东分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广东前5大贸易伙伴分别为东盟、中国香港、美国、欧盟、中国台湾。
  提案建议,广东要聚焦优势产业,构建与东盟的跨国跨境产业链。具体可以从寻找东盟各国发展梯度差异着手,借助RCEP降低域内贸易与投资壁垒的契机,鼓励广东企业积极走出去,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区域产业链重构。同时加深与区域内国家的产业联系,以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为主体构建生产网络,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提质升级。
  充分利用华为、腾讯、中兴、汇丰、广电运通等一批龙头企业在东盟的先行引领作用,推动商业科技创新中心在当地的建设,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内外贸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同时,促进“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发展,带动更多广东传统产业组团出口东盟市场。
  建议广东探索实施面向东盟东部增长区更高水平的开放政策。争取广东全面落实我国在RCEP中的“零关税”承诺标准;支持广东各市发挥优势与东盟国家增长区合作共建一批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园;支持广东优质制造业在东盟东部增长区布局“海外仓”或加工中转基地,加快落地“广东研发+东盟生产+全球销售”等产业分工模式。
  软实力方面,联合省内华文教育资源,支持东盟国家的华文教育,组织专家学者根据各主要侨居国的实际,结合中国发展、广东发展的成就,充实华文教材教辅内容,促进互信增进理解;为东盟国家的侨后代、华裔青年搭建更有效的交流平台。以高等教育、经济、科技发展等主题为契机,将传统联谊恳亲大会、论坛等升级为经贸合作、科技交流等活动,为有志于投身双方经贸和科技合作的青年们提供交流机会,促进青年一代侨务资源对接,为长期深化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伙伴关系打好基础提供助力。
  (转自“读创App”,记者: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