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召开2023年第3次集体学习(扩大)会暨“主委讲坛”(第七期),深入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以及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专题内容。广东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省委会主委黄武主持会议。省委会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王大平、黄小彪、李名扬、陈磊、吴钟凯、乔羽、徐海蓉出席会议。以下摘选部分发言内容。
一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时,发表系列重要讲话,对广东作出新定位,总书记的讲话高瞻远瞩、饱含期待、语重心长,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战略性、指导性、针对性,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把总书记这次视察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与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结合起来,一体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二要努力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领。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注重在重大斗争中磨砺干部,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这启示我们,领导干部要着力提升推动单位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本领,努力成为驾驭复杂形势、解决实际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家里手。 三要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能不能推动高质量发展,很重要的方面取决于干部能不能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等重大问题。作为领导干部,想问题、办事情、谋发展,要树立实事求是、务求实效的政绩观,要坚持真抓实干,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坚决杜绝口号式、表态式、包装式的做法,切实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结合省委“百千万工程”部署以及自身工作实际,主要从打造产业转移平台、发展县域工业经济角度,谈几点体会。具体就是做大96个省产业园,着力推动15个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推进县域工业发展载体建设。 目前全省有96个省产业园,绝大多数分布在粤东西北区域的县城,要加强省产业园对县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按照省产业园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6%的目标提出工作要求,在原有的3个超千亿元产业园区基础上,确定广州(清远)产业园(2022年产值904亿元)、东莞(韶关)产业园(2022年产值841亿元)2个园区为重点园区,争取打造更多的超千亿元园区,通过省级专项财政资金、专项用地指标等给予支持,加快项目建设投产。突出产业特色,培育特色产业园,在培育建设38个省级特色产业园基础上,继续打造一批省级特色产业园,引导推动园区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找准比较优势,培育2~3个主导产业集聚企业,走特色化发展之路。高标准推进园区开发建设。 加快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建设。按照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体系框架,在粤东粤西粤北12市和惠州、江门、肇庆市依托现有省级以上工业园区,规划建设15个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推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更好承接国内外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产业有序转移。确定汕头、江门、湛江、茂名、清远5个省重点支持主平台,集中资源要素加快建设。推动主平台加快承接国内外特别是珠三角产业有序转移,向15市分解下达了665个承接项目的目标任务。尽快打造一批具有鲜明产业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万亩千亿”级产业发展平台。 对标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广东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需持续提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结合广东实际,谈两点认识体会。 一、抓住《河套规划》契机,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为粤港澳大湾区和广东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香港的优势在于科研能力,但在科研成果的落地上有所欠缺,需与内地协同才可以激活科创全链条发展。而深圳凭借着成熟的产业链优势、强大的创新应用转化能力,可以承担起成果孵化的职责。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产业链成熟,同样具备强大的科研成果转化实力。广东要把河套合作区发展的效应做到最大,引导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一同抓住《河套规划》契机,把握好前所未有的科创机遇,优化城市联动发展机制,实现大湾区内城市优势互补,利用科创能力的提升,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从而获得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企业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民营企业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对广东而言,民营经济分量特别重。2022年广东民营经济贡献了60%左右的税收,市场主体占比则在95%以上。政府要围绕企业所盼和科技创新重点环节,凝聚政策合力,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民营企业创新,让民企承担科技创新重任。同时,企业要突破固有思维,树立科技兴企理念。只有传统产业加速智能化、工业软件迈向高端化,才能全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