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5月23日,省委会举行“致力为公跟党走,侨海报国建新功”——庆祝中国致公党成立100周年演讲比赛,共同迎接中国致公党百年华诞。 参赛选手结合自身履职感悟和体会,以鲜活的实例、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语言,回望中国致公党追随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的百年光辉历程,传承致力为公跟党走的优良传统,凝聚侨海报国建新功的奋进力量。经过激烈角逐,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本期展播河源市总支部党员叶玉珍《凝望风车的华侨老人:一位讲解员的觉醒时刻》,该演讲作品获评本次演讲比赛三等奖。
凝望风车的华侨老人:一位讲解员的觉醒时刻
河源市总支部 叶玉珍
演讲作品:
大家好!我是叶玉珍,来自致公党河源总支部,在河源市博物馆担任副馆长。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段独特的经历,演讲题目是《凝望风车的华侨老人:一位讲解员的觉醒时刻》。
我在博物馆一线讲解岗位耕耘多年。曾经的我,讲解时只是单纯地传递历史知识,直到加入中国致公党,“致力为公,侨海报国”的使命让我如梦初醒,我开始明白,向侨胞讲解文物,传播客家文化,不仅讲述历史,更是在维系他们与祖国之间那剪不断的情感纽带。
朋友们,假如博物馆里的展品都会“说话”,大家猜猜,最先打破沉默的会是哪一件呢?是古老陶罐,讲讲它盛过的琼浆玉液?还是锈迹斑斑的宝剑,聊聊曾经的金戈铁马?
在博物馆里,我发现,会“讲故事”的可不只有那些看起来高大上的文物,毫不起眼的老物件,也藏着大秘密,就比如我们展厅中间这座斑驳的扬谷风车。
两年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站在它面前整整四十分钟,布满老茧的手掌悬在玻璃展柜前微微颤抖。当风车叶片在光影中转动时,他忽然轻声哼起一首客家童谣,浑浊的泪水沿着皱纹的沟壑蜿蜒而下,眼前的一幕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
这位来自印尼泗水的华侨老人告诉我,六十年前那个稻浪翻涌的秋天,十岁的他总爱趴在风车木斗旁,看着父亲摇动手柄时扬起的金色稻谷。风车转动的吱呀声里,父亲教他辨认饱满的谷粒如何在风中划出优美的弧线落进木斗,秕谷又如何随风飘散。"这声音就像阿爸的呼吸声",老人说这句话时,展柜玻璃映出他眼底闪动的光点,恍若当年风车扬起的稻谷在阳光下折射的金芒。
这个瞬间如闪电击穿我的职业认知——我们守护的哪里是冷冰冰的文物?分明是千万游子寄存在故土的时光胶囊。那些被岁月包浆的农具上,凝结着母亲蒸米糕时升腾的炊烟,浸染着晒谷场上祖孙嬉闹的笑声,镌刻着整个族群的生命密码。
从那之后,我不再仅仅满足于对文物表面的介绍,更想要深入挖掘文物背后那些饱含深情的故事。
每一件展品都是游子寄存故土的时光胶囊,静候着与血脉共振的瞬间。
自此,我的讲解台变成了文化解码器。每接待一批侨胞,我都会提前研读他们的迁徙路线图:从客家祖地到东南亚,从东江到太平洋,那些散落全球的客家文化基因在异国土壤里开出了怎样的花?
有位林氏家族的故事让我震撼不已——他们在多伦多的后院年复一年搭建着"微缩故乡":孩子们用枫糖浆改良客家米糕,用圣诞彩灯装点天井灯笼,将中英双语写就的春联和客家谚语并排悬挂。这种文化的韧性,不正是我们民族最动人的生命力吗?
文化传承从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让传统的根系在异国他乡里绽放新芽。
现在当我站在扬谷风车前,总会多备几块棉布手帕,就是为了在侨胞们触景生情落泪的时候,能及时递上。当侨胞们透过玻璃抚摸展品轮廓时,我会轻声讲述:1987年在旧金山世博会的客家文化展上,一架和它同样的客家老风车竟然让三百多位华侨泪洒展厅,令人震撼不已,刻骨铭心!
我们的祖先用这样的工具筛选谷粒,而我们今日在用同样的智慧筛选文明——那些随风而逝的是时间的碎屑,沉淀下来的,是足以滋养千秋万代的文化精粹。
这座风车仍在转动,它扬起的已不仅是稻谷,更是跨越重洋的文化乡愁。而我们的使命,就是让每个游子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家族的那粒金灿灿的文明之种。
守护文明的火种,就是守护千万双跨越山海仍望向故土的双眼。
我们的讲解词是打开时光之锁的密钥,让漂泊的乡愁在展柜玻璃上撞出回响。
每场讲解都是点亮归航灯塔的仪式,让散落星海的客家游子找到锚点。
当指尖划过展品纹路时,我们编织的不只是文化谱系,更是跨越山海、跨越世纪、绵延不绝的纽带。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