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南洋侨生的七十载爱国情 杨宜珍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作为归国华侨,在这70年的光阴中我与祖国一同走过。思绪回到70年前,我决定踏出归国之路的那一刻。

风华正茂的南洋侨生

新中国成立前夕,随着中国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心系祖国的海外华侨(尤其是华校学子)心情振奋,每天关注着报纸和电台的报导,争相转告由香港传来的解放区新事物、新景象、新观念。爱国热情日益高潮,有的侨生已按耐不住,冒着风险,绕过阻难,偷偷踏上归国的旅途;有的在赶制五星红旗,在编辑书写歌颂文章,在准备庆典节目。当时我就读于新加坡的南洋女中,我们华侨学子们的兴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终于,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一字一字地发出震耳巨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我们要庆祝,要庆祝祖国的新生!这是发自侨生们肺腑的共同心声。由于当时新加坡英殖民政府不允许庆祝新中国成立,我们就巧用双十节这天布置了礼堂开展庆祝活动。当时礼堂的整片墙上都是庆祝新中国成立的板报、文章,有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有新中国万岁,更有“睡狮醒了”。侨生们用文字、用图画、用图片,尽情地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无限自豪。

侨生们精心布置礼堂

我们甚至还不顾英殖民当局的警告、禁令,把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升上旗杆,向国旗庄严敬礼!

接下来,我们无视当局的威胁、恐吓,联合多校侨生办了盛大的晚会,演出早已准备的各种节目,纵情欢唱。会上,我们深情宣读了在遥远的赤道边上向北京诚挚送出的贺电!

就在晚会的高潮,全礼堂的电灯突然灭了,警笛声四处响起,警察居然来抓学生了。此后的日子,可谓人心惶惶,不是说“xxx被捕了”就是“xxx失踪了”。学生们怎能安心学习?但我们并没有因此停止爱国行动。新生的祖国,百废待兴,需要我们去建设。于是,一批批侨生,不顾家庭的阻挠,用平日节省的私房钱互相资助,办手续、买船票,当时我们的经济只能买统舱。1949年12月26日,我们正式起行。在统舱的住处还有许多人,在7天大海的漂泊中,大家互相关心,对晕船严重呕吐的我更是照顾有加。虽然船上的大家互不相识,但我们有着共同的目的:奔向亲爱的祖国。


我们仨在统舱的住处(右为李玉娟,中为本文作者杨宜珍,左为王勉)

轮船到达香港那天,正好是1950年1月1日。我们互相搀扶着走到了甲板上,整个香港因为放假而静悄悄的,但我们能看见许多建筑物上飘扬着五星红旗,大家心潮澎湃,不禁欢呼跳跃。回想起来,我们当时也不过是十几岁的青年。

到达香港后,一位远房亲戚拿着相片来接我到他家去住。因为大家在香港都是举目无亲,我亲戚就让其他4个女生也住到他家。他家已有6个孩子,一下子拥挤不堪,我们只好晚上拉个帘缦,睡在孩子们房间的地板上。白天还得四处去联系可以介绍进国内的关系,终在1月10日那天我们通过罗湖桥到了广州。

有趣的是,我们在此邂逅了也刚登陆祖国的5位新加坡华侨中学同学,我们亲密地在中山纪念堂留下一张宝贵的合影。自此一别,我们各奔东西:有的上了南方大学;王勉去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投奔大姐,抗美援朝参了军;玉娟和我北上在北京,我考上沈阳中国医科大学,玉娟考上东北工业大学採矿系。各奔前程,挥洒热血,建设祖国。

在中山纪念堂留下这张宝贵的合影

70年来,我们这一群50年代建国初期回国的侨生和全国人民一道,接受了各种政治运动的考验,有坦途,但更多是坎坷。磨难使我们更加坚定,也在不同的岗位上不忘初心,尽心尽力地工作,为祖国建设贡献了我们的青春。

相片中左为李玉娟,中为王勉,右为本文作者杨宜珍

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祖国早已不是睡狮醒,而是雄伟屹立在国际舞台上。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各条战线上都取得显著的成就。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更是每天都有新进展,它充分展现了中国的博大胸怀,以自己的实力无私地帮助周边国家基础建设,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做贡献。

我们这群50年代初期归国的青年,现在都已步入耄耋之年,或己两鬓飘霜,或已华发满头,或已步履艰难,或己多病缠身。但我们仍每天关注新闻,跟随祖国飞奔的列车,珍惜当下每一天,享受着幸福的晚年。我们感到自豪,因为我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